藝術殿堂如何成爲創意能量場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裏,浦東美術館憑藉上新的兩個重磅海外引進特展——“動感視界:來自泰特美術館的歐普與動態藝術館藏”與“樂趣與智慧——意大利當代設計”,成爲熱門打卡地的同時,也刷新了很多人對於美術館的固有印象。

前一個展覽強調觀衆的互動參與,後一個展覽讓創意向日常生活延伸,不約而同爲大衆打開了浦東美術館的另一面——它不僅僅是需要仰望的藝術殿堂,拓展着大衆對於藝術的認知,也可以是各種靈感碰撞的創意能量場,並由此延展出藝術與當下生活更加意味深長的意義。長假參觀完浦東美術館的藝術評論家傅軍告訴記者:“從這兩個新展可以看到,藝術從以往靜態、以平面視覺爲中心,逐漸拓展爲動態、立體、互動等多維度複雜的感官體驗,最終形成刺激人們的創意。”

明明是靜態的作品,爲什麼看上去像是在動,甚至讓人產生眩暈感?佔據二樓展廳的“動感視界”特展,就有意爲觀衆製造了這樣一種視覺錯覺。就連展廳外公共區域裏,吉姆·蘭比根據美術館空間再現的彩色膠帶地面裝置《佐波普》也不例外。歐普藝術誕生於20世紀50至60年代,隨着數學、科學研究和色彩理論中的概念被藝術家融入創作——簡單的線條、幾何圖形及令人瞠目結舌的色彩被結合起來,在作品中營造出視覺效果和幻象。動態藝術與歐普藝術密切相關,挑戰藝術的靜態模式。近120件歐普及動態藝術作品均來自泰特美術館,囊括繪畫、浮雕、印刷、雕塑、裝置、視頻等多種藝術形式。它們以非線性、非時間性的方式展開,“互動”是唯一的遊戲規則——觀衆被鼓勵從不同位置和角度欣賞作品,在視覺的迷幻戲弄和多維享受之間收放自如,馳騁於這片精心編排的幾何寰宇。

其中,維克多·瓦沙雷利《超新星》、讓-皮埃爾·伊瓦拉《模糊結構第92號》等多件經典作品同臺登場。而如奧托·皮內《光之房間(耶拿)》、蔡文穎《動感雕塑:方頂》、保羅·謝奇《內立方》等泰特美術館衆多最新購藏之作,都是首次來到上海展出。胡利奧·勒·帕克還專門爲此次展覽創作了全新作品《藍色球體》,雪花般的光點不斷聚焦失焦,讓觀衆在這片反射呈現的閃爍靈動中沉浸自我。

“樂趣與智慧”特展則以一種開放且多元的形式展開,從“物”的角度,回溯意大利當代設計的紛繁多樣與遊戲精神。只見位於四樓的展廳充斥着琳琅滿目、色彩斑斕、腦洞大開、錯落排布的日用品,輕鬆活潑,趣味滿滿,儼然以設計之名開啓了一間好奇的社會實驗室,邀請人們發現、參與、思考,激發出更多想象空間。

展覽中,意大利設計師在過去70年間所留下的百餘件經典設計作品,按照“生活的悲喜劇”“看或被看見”等不同主題被分成13個單元。其展覽設計本身所集納的巧思,不亞於展覽彙集的那些展品,稱得上一件更大的設計作品。每個單元都以一組打破了時間線索與界限的展品來定義,從當下標誌性的設計開始,展現其衍生與演變。

“我們對意大利藝術的印象,大多僅限於其璀璨的文藝復興時期,而這個展覽讓我們看到當代意大利設計與時尚的魅力。”展覽中方策展人凌敏指出,意大利設計是一種活的文化語言,講述了瞬息萬變的關係。從這些作品中,觀衆能夠感知人與社會的關聯,設計如何改變人的生活態度。(記者 範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