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再登臺崑曲也豪邁

北方崑曲劇院大型原創崑劇《國風》歷經舞臺淬鍊和幾度打磨後,於10月14日晚在天橋劇場再次登臺。該劇由劇作家羅懷臻爲北方崑曲劇院量身打造,著名導演曹其敬擔綱總導演,連同導演徐春蘭共同執導。劇中扮演許穆夫人的是梅花獎獲得者魏春榮,並有梅花獎獲得者王振義、國家一級演員袁國良聯袂出演,栩栩如生地詮釋出人物的風骨和氣質,以婉轉、雅緻的崑曲展現出慷慨、豪邁的內在氣韻。

2700年前的愛國詩篇

走出歷史塵埃

原創崑劇《國風》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其取材於春秋時期著名歷史人物許穆夫人,她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女詩人,其詩作《竹竿》《泉水》《載馳》是她愛國行動與情懷的真實寫照,被收錄於國學經典《詩經·國風》,並流傳至今。

2700年前,一首《載馳》道出了許穆夫人歸國抗狄的堅定意志和錚錚誓言,是其愛國情懷的真實寫照,原創崑劇《國風》讓許穆夫人走出歷史的煙塵。

與傳統戲曲相比,原創崑劇《國風》在保留崑曲藝術基因的同時有所創新,借鑑了其他舞臺表演形式並融入現代審美元素,營造出簡約、典雅的藝術效果。據北方崑曲劇院院長楊鳳一介紹,“《國風》借鑑了話劇、歌舞演出的舞美、燈光,在服裝設計上也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營造一種簡約、典雅的藝術效果。”崑劇《國風》從討論劇本到劇本成型大概用了兩三年的時間,然後又排練加工了兩年的時間,才正式展現在觀衆面前。

除了有煙火雜色

也要有慷慨豪邁

全劇分爲“去國”“鶴殤”“載馳”“求援”“餘韻”5個篇章,故事講述春秋時期,只因許國國君敬獻了兩隻名貴的彩鶴,便將衛公主姬熙嫁到衛國。姬熙出嫁十年後,衛國被狄國侵佔吞併。姬熙聞知故國覆亡,懇求許王出兵救衛。許王忌憚狄國強悍,唯恐引火燒身,於是拒絕姬熙請求。姬熙無奈之下,孤身踏上歸程。她克服重重阻撓,終於抵達衛國邊境,卻與放棄抵抗準備出逃的胞弟相遇。姬熙喚醒胞弟,激勵民衆,誓言復國。自己則又踏上征途,去往齊國借兵。

長途的奔波,長期的勞碌,姬熙終於累死在光復後的故國豔陽下。許王父子護送她的靈柩歸葬許國,而她崇高的愛國精神和不朽的愛國詩篇,則超越了具體的國度與時代,成爲中華民族永恆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編劇羅懷臻認爲《國風》的故事非常符合北昆的氣質。寫出第一稿後,羅懷臻就拿到北昆,專爲楊鳳一院長和主演魏春榮朗讀劇本。“崑曲除了要有煙火雜色,也要有慷慨、豪邁。回到崑曲最原初的狀態,找到最原初的生氣,才能讓崑曲更加豐富多元、更加具有個性特質。”羅懷臻表示。

重裝上陣再登臺

一次真正的“首演”

曾成功塑造過諸多經典女性角色的崑曲名家魏春榮,此次飾演許穆夫人,表演上也是一次難得的突破和挑戰。她認爲,與蔡文姬、李清照等女詩人不同,姬熙是衛國公主,特殊身份使其更具政治的高度和眼光,是一位有才華、有志向、有格局的傑出女性。因此,她在表演上更注重體現人物的風骨和氣質,展現許穆夫人舍家庭小愛爲蒼生大愛,挺身救國、至死不渝的精神。

魏春榮對崑劇《國風》的排演修改過程印象深刻,“首次彩排的時候,我對劇中角色還沒完全理解。許穆夫人的經歷太豐富了,兩個多小時將這個人物運用戲曲程式詮釋出來非常困難。大家邊看錄像邊找問題,繼續改進,纔有了第二次的舞臺呈現。到第三次修改,對人物的詮釋,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這次崑劇《國風》再次與觀衆見面,可以說是重裝上陣,一次真正的‘首演’亮相。”

文/記者 郭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