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交致敬朱踐耳誕辰百年 老友陳燮陽深情執棒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自1963年以來,這首飽含熾熱真情的歌曲廣爲流傳,家喻戶曉,它的旋律出自我國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先生筆下。2017年,朱踐耳病逝,享年95歲。10月22日晚,在他誕辰100週年之際,著名指揮家陳燮陽與中國交響樂團登臺北京音樂廳,以他本人創作的5首作品獻上了最真摯的懷念與敬意。

10月22日晚,年逾八旬的陳燮陽健步走上指揮台,向觀衆利落瀟灑地致意,音樂會在管絃樂版《唱支山歌給黨聽》中啓幕,熟悉的樂句溫暖而深情。這版《唱支山歌給黨聽》由朱踐耳的弟子、作曲家李文平爲恩師的百年誕辰改編,在尊重原作內涵、保留已有音樂元素的基礎上,融入交響思維,加強抒情性,拓展結構規模。臺上,音樂家們的演奏精湛飽滿,臺下,時時有觀衆隨着輕輕哼唱。經典的力量,讓此時身處音樂廳中的所有人找到了共鳴。

但《唱支山歌給黨聽》並非朱踐耳一生創作的全部。在70餘年的音樂生涯中,著作等身的朱踐耳是我國迄今爲止創作領域最全面的作曲家。音樂會的上半場,陳燮陽還執棒樂團奏響了《交響幻想曲——紀念爲真理獻身的勇士》和《第二交響曲》。前者首演於1980年,根據革命烈士張志新的英雄事蹟創作;後者首演於1988年,朱踐耳在這首作品中引入了起源於17世紀意大利的樂器鋸琴。現場,著名演奏家杜恩武極具表現力地展現了鋸琴顫音和滑音酷似人聲的特點,突出了作品本身獨特且別緻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交響曲》和音樂會下半場的嗩吶協奏曲《天樂》,都曾由陳燮陽執棒首演。音符跨越了近40年的光陰,敘說着兩位音樂家彼此欣賞、支持的莫逆之情。“朱先生是一位天才音樂家。”陳燮陽如此評價這位老友。生於天津、長於上海的朱踐耳青年時代投筆從戎,當過新四軍文藝戰士,新中國成立後,又遠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深造。而在留學前,“他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地學過作曲。在音樂創作和音樂表現上,我們是心連心的,人家都說我們是最好的搭檔。對於這樣有相當高水平的作曲家,我們應該給予大力的支持。”陳燮陽始終鼓勵朱踐耳執筆創作,作爲指揮家,他不遺餘力地演奏這些作品。

在舶來的交響樂與民族音樂間架起橋樑,亦是朱踐耳的追求。《天樂》將個性極強的嗩吶、戲曲唱腔和西南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段落一併融入交響樂,嗩吶演奏家張倩淵與中國交響樂團將全曲豪放、瀟灑的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音樂會下半場的另一首曲目交響組曲《黔嶺素描》同樣帶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音樂的烙印,它來自朱踐耳1981年在貴州深入生活時的經歷。樂團的現場演繹熱烈多彩,在“賽蘆笙”“吹直簫的老人”“月夜情歌”“節日”4個樂章中,貴州苗族、侗族人民的生活畫卷如在眼前,暢快過癮。(高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