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把夢想變爲現實!”這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口號,也是它的寫照。10月20日至23日,以亦莊科技工作者、創業者爲題材的音樂劇《亦夢亦真》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迎來首輪演出,在舞臺上演繹了“把夢想變爲現實”的激情與感動。
亦莊土地上的生活與夢想
《亦夢亦真》由北京演藝集團和經開區文聯聯合出品製作,北京歌劇舞劇院演出。劇中,主人公郝傑與海歸的大學校友黃濤成立“好運”智能車公司,他們堅持自主創新、鑽研關鍵核心技術,遭遇種種困難挑戰,最終在亦莊這片土地上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音樂劇關注的雖然是科技和創業的主題,但故事大背景離觀衆並不遙遠。編劇許銳與張文瀟走訪了大量的亦莊企業和科技工作者,張文瀟還把自己在亦莊生活多年的所見所聞寫進劇中,觀衆很容易與故事共情,爲“中國芯”的研發投入深切的感情。
臺詞道出創業者心聲
《亦夢亦真》主人公形象,來源於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餘恩源。新石器慧通是一家專注無人配送車研發的公司,餘恩源介紹,生產無人車產品意味着要打造全產業鏈,投入巨大,很多人不理解他們當初爲何要全部自研,覺得這是一個違背市場邏輯的行爲,在最初尋找合作時,很多大供應商因其所需體量太小、想法“不切實際”而不願提供零部件。
餘恩源說,“對於整個行業而言,始終都在因‘芯痛’而擔憂,劇中情節並非杜撰,那種無助是我們的真實感受。”這也是全劇最大的矛盾衝突,主人公的事業發展、“好運”公司的前景、中國科技的自強道路都深深感染了觀衆。
“感謝亦莊爲我們提供的發展平臺,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全國首家,車路雲網圖的理念全球首家,還有芯片、顯示屏這些智能製造幾乎完整的產業鏈,這給‘好運’的發展注入強力的動能!”這是劇中人物郝傑的臺詞,也是餘恩源作爲創業者的心聲。
主線很科技支線很溫暖
作爲一臺音樂劇,《亦夢亦真》的音樂設計很有特色,充分運用了鋼琴的顆粒感音色。配樂上,動感音符的運用凸顯了科技感。劇中還運用了AI演唱及虛擬人物等元素,一臺無人車不僅登臺表演,還通過技術合成的“嗓音”獻唱。劉巖與王凱兩位主演的表演各有特色,一個情感細膩,一個具有聲音感染力,塑造了國產音樂劇市場上極少出現的科技公司創業者的形象。
除了講述科技創新,《亦夢亦真》還容納了很多內容,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如男主角的家庭與情感故事、曾經是程序員的外賣小哥的奮鬥故事、急着讓孩子相親的廣場舞阿姨的故事等。觀衆韓先生說,全劇讓他印象深刻的就是發生在男主人公家中的情節,“雖然這是個支線故事,但一家三口相互鼓勵,與主線故事呼應,在主人公遇到事業危機的時候,夫妻相互扶持,孩子對機器人的熱情也啓發到他的爸爸,讓我覺得很溫暖。”
該劇完成在北京的首輪演出後,計劃通過巡演深度聯動國家級開發區,分批次赴上海、蘇州、廣州、深圳等地演出。
專家觀點
展現科技與藝術融合的魅力
《亦夢亦真》展現出音樂劇樣式對於前沿領先科技產業題材的表現力,給觀衆帶來智能網聯體系、自動無人駕駛車等新體驗,讓科技前沿與藝術前沿展現出相互融合的魅力。該劇特別透過新生代主人公爲了夢想成真而回國創業的故事,讚揚了北京人在建設新時代新北京過程中發揮的創造性作用。劇目在音樂、舞蹈和戲劇三元素的融合中富有力度地凸顯出上述題旨。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王一川
聚焦智能行業發展題材很有意義
《亦夢亦真》聚焦科技前沿題材,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區30週年之際,選題非常有意義。音樂劇要呈現這個題材也非常不容易,從編劇、導演、作曲、舞美以及表演等各個方面,主創主演團隊都盡了很大努力。高科技是一個載體,“科技牌”很吸引人,最後還是要落實到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這方面該劇做了比較大的努力,劇本和唱詞寫得比較好。全劇時長加上中場將近3個小時,但不讓人覺得長,說明很好看,讓人覺得欣喜。另外,寫科技企業的發展,一定會提到政府部門的支持,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劇中提到這一部分時處理得很恰當,比例和處理方式都比較合適。未來該劇還應該繼續打磨和進步,努力奔着超越行業劇和專業劇的方向努力,在藝術上有更細膩的呈現。
——文藝評論家、原總政藝術局局長 汪守德
(記者 韓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