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55出《牡丹亭》下月大劇院首演

11月19日、20日,上海崑劇團推出的巔峯之作全本《牡丹亭》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通過上、中、下連續三臺大戲的體量,以今人視角演繹古典,力求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崑曲藝術佳作。昨天,該劇在上海文化廣場彩排,首次呈現全本面貌。

全本崑劇《牡丹亭》共55出,邀請郭小男擔任導演,在已故劇作家王仁杰劇本縮編的基礎上,參與本次全本《牡丹亭》劇本縮編工作,嶽美緹、蔡正仁、張靜嫺、李小平等藝術家傳承指導,已故著名作曲辛清華以及作曲周雪華、李樑爲唱腔音樂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黃海威擔任舞美設計,以上昆“五班三代”強大演出陣容爲骨幹力量共同參與。“杜麗娘”和“柳夢梅”由羅晨雪、胡維露飾演,梅花獎得主吳雙一人分飾“判官”和“完顏亮”。

“看完很感動,想掉眼淚。全本《牡丹亭》有熟悉的內容,也有全新的場景設計,演員在轉檯表演,《驚夢》沒有桌子了。”張靜嫺表示,10月23日彩排又有了改進提高,“我和羅晨雪聊戲,電話一說就是兩個小時”。全本《牡丹亭》排演,張靜嫺要求羅晨雪不只看自己的戲,而要熟悉所有人的戲。

嶽美緹表示:“《牡丹亭》是崑曲人的夢想。這次我看到新的舞臺一愣,不知道行不行。看了以後,我發現全本《牡丹亭》流暢而有抒情性,還帶了一些神祕感。胡維露原來文縐縐,這次多了陽剛氣。”

李小平讚揚郭小男對崑曲唱腔大刀闊斧的處理,“經典摺子戲,在節奏控制好的基礎上減10分鐘,打破了原有的唱腔習慣”。蔡正仁認爲,上崑劇團排演全本《牡丹亭》是大膽明智的決定。

全本《牡丹亭》將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生死愛情放在更爲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現,使全劇尤其是中、下本融入愛情、理想與社會的聯繫與碰撞,提升作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除《驚夢》《尋夢》《寫真》《鬧殤》《玩真》《幽媾》《歡撓》《冥誓》《回生》《硬拷》《圓駕》等表現愛情的主線外,該劇保留許多杜父的折目,從下鄉勸農到苦守揚州,險平李全兵亂,成爲一條副線貫穿全劇。發揮上昆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優勢,全本《牡丹亭》塑造好杜夫人、春香、陳最良、石道姑、判官等劇中配角,爲以文雅見長的生旦戲增色增趣。

全本《牡丹亭》充分保留原著的豐富內涵和人物性格,堅持文辭典雅、語言秀麗、詞曲完整。原著每出戏結尾的集唐詩也通過劇中人物首次呈現在舞臺上,不僅做到原著精神的完整解讀,也體現了新穎別緻的舞臺樣式和藝術表達。

上昆作爲目前全國唯一能演繹全本55出《牡丹亭》的團隊,創排也是上昆守正創新的一次潛心創作,旨在打造“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表示:“演繹全本《牡丹亭》是一次浩大的藝術工程,凝聚着上昆幾代人對崑劇事業的執着和熱愛,其價值意義遠超出創排一齣戲、一部古典名著本身。”(記者 諸葛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