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培源平臺和北京市曲劇團聯合孵化,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平臺二期孵化作品、首部小劇場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10月22日在鼓樓西劇場首演,北京曲劇以青春力量助力“大戲看北京”。
《我這一輩子》根據老舍先生同名小說改編,原著小說寫於1937年,是老舍第一個創作黃金時期的壓軸之作,具有挺拔於時代的進步氣息。其中的主人公沒有名字,正是芸芸衆生中的你我。小說以第一人稱回憶的方式敘述“我”這一輩子的悲慘遭遇,描述了一個好人在一個惡時代下的窮途末路,揭露了個體在社會變遷中的無助與迷惘,呼喚着公平正義善良世界的誕生。全劇以“我”在舊時代坎坷辛酸的人生歷程,講述生而爲人的掙扎,真切地表現出陳腐動盪的舊社會背景下,底層小人物無力把握改變自己命運的悲哀。劇中的“我”聰明能幹,通曉人情世故,一直在掙扎着做個體麪人,卻屢遭生活重創,總是事與願違,落魄潦倒而終。該劇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唱出了這個世界的現實與沉重,在嬉笑怒罵中飽含着對這個世界的深情和熱愛。
作爲唯一土生土長於北京的地方戲曲劇種,北京曲劇今年正逢劇種命名七十週年,多年來排演了《茶館》《龍鬚溝》《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方珍珠》《離婚》《老張的哲學》《正紅旗下》等老舍經典作品,《我這一輩子》則是對當代小劇場戲曲創作的一次探索和突破。在北京市曲劇團團長崔迪看來,《我這一輩子》含金量很高。“該劇也是北京曲劇真正意義上的首個小劇場劇目,劇種命名七十週年之際推出這部作品帶有鮮明的探索意味,拓展了北京曲劇的舞臺空間,對劇團人才梯隊的培養和建設也有重要意義。”
據悉,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的劇本,曾獲2021年第六屆老舍青年戲劇文學扶持獎勵計劃優秀劇本獎。編劇胡銘帥表示,“老舍先生的文學作品總是關照小人物,這源自人民藝術家內心的人道關切,《我這一輩子》也貫穿着同樣的創作動機。小說中的’我’沒有名字,如同路人甲活在歷史的夾縫中、社會的角落裏。事實上老舍先生筆下的‘我’是清楚明白的,對世事看得透徹,但又改變不了,無奈之下越來越痛苦。正是對人的刻畫入木三分,才使這篇小說感動了無數讀者。”談到劇本創作,胡銘帥表示,“這次創作的創’新’在於,充分借用戲曲舞臺的假定性,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剖白於衆,創造性地提煉了‘紙人’這一舞臺形象,芸芸衆生幻化爲‘紙人’,穿梭周旋於‘我’的身側,時而扮演劇中人,時而是評述者,無場次的設置、流動的調度和荒誕的寓言式場面,凸顯由‘我’而張揚起的意識流。用心靈節奏的變化,完成情節和人物的塑造。特殊的戲劇結構與場面營造,讓小劇場的物理之‘小’,恣意出穿越時空的生命之‘大’。”
導演白愛蓮多年來對小劇場創作情有獨鍾,《浮生六記》《十二樓》《思·凡》《染》《一蓑煙雨》等,她的創作伴隨着新世紀以來小劇場戲曲發展的歷程。首次執導北京曲劇,在她看來,老舍的《我這一輩子》曾改編爲電影、電視劇、話劇等不同版本,都頗具影響。這次創排,她希望在戲曲舞臺上展現出更多新意。
中國戲曲學院2018級北京曲劇班的畢業生,整建制地參與了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的排練演出。演員們力爭突破以往的表演風格和舞臺形式,爲北京曲劇在小劇場空間開拓一條新路。劇中主人公的角色年齡跨度較大,加之歌舞表演繁重,對體力和閱歷都有要求,但青年組的演員們在導演和形體設計的指導下,相互協助,呈現出了最出彩的一面。 (文/記者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