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我國首部全景式展現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成果的法治題材劇,《底線》以更具中國特色的法治思維、更接現實地氣的司法案件、更富創新活力的敘事表達,講述了法理與人情兼具、榮譽感與煙火氣並存的法治故事。
秉承法治思維,書寫良法善治的生動普法故事
以往法治題材影視作品較多關注掃黑除惡、懲治反腐、案件偵破等領域,法院場景與法官形象,雖有涉獵,但往往作爲次要內容與輔助。《底線》首次將創作重心聚焦於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取得的重大成果,秉承着“良法善治”的法治思維,帶領觀衆走進基層法院這一維護公平正義的國家公器,走進捍衛法律尊嚴和維護人民利益的人民法官工作場景,走進一樁樁案件與訴訟背後對接的豐富斑斕現實生活。
國有良法,更需善治。每一個案件都是中國法治進程前進的階梯,每一位法官都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能力提升的動力所在。《底線》運用“事實與真實”“情理與法理”的辯證法,面對衆多似是而非的大小案件、訴訟糾紛,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探究是非曲直,敞開公道人心,實現懲惡揚善。
對於觀衆來說,《底線》不僅僅是一部法治題材電視劇,更是一部全民普法的生動讀本。全片伊始就從“親戚給法官塞錢”這一重磅情節切入,作爲現實人的法官,在處理一樁樁案件時,法理、公道、人心的全面考量,體現了中國式法治進程堅持以人爲本的制度特色和堅守人民立場的國家意志。以案說法,依法治國,作品沒有迴避生活的複雜性與案件審理過程的曲折度,劇中對案件調查與庭審的流程細緻刻畫,更將國外國內判例法、成文法的區別細緻點出,展現了中國社會在法治化道路進程中的探索。在情景化、故事性的講述中,作品讓觀衆對“合議庭”“調解制度”“立案登記制度”“死刑複覈”等司法專有名詞的實踐運行有了真切認識,對於訴前調解、訴源治理等司法改革的創新探索也有了理解認同。
在案件真相與社會事實的比照與檢視中,在法庭內外關於法律適用與司法判例的辯論與思考中,該劇積極表達着“爲何善治”“如何善治”等極具中國特色的法治思維,弘揚了現代司法精神,書寫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中國故事。
堅守人民立場,展現依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社會圖景
《底線》用直擊現實的筆觸,代入“接地氣”的生活典型事件和廣闊的社會容量,極大地拓寬了法治題材電視劇的社會面與現實感。
19個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既有普遍性又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支撐了劇作的主幹情節。既有伴隨新興行業產生的MCN機構主播直播猝死勞動糾紛、奶茶店加盟案、中介喝酒致死案;也有與婚姻、教育、女性、家庭等熱門議題緊扣的全職太太離婚案、跨國離婚案、校園欺凌案;還包括引發巨大社會關注的明星虛假訴訟案、跨國醫藥集團在華行賄案。家長裏短的法律糾紛、公序良俗的社會議題,劇中的案件如同一個個映射社會生活的鏡子與窗口,客觀展示出中國法治化進程中面對的複雜的社會現實,生動刻畫出依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社會圖景。
《底線》以高度的社會責任和文化自信,將司法職業場景與法官工作生活場景作爲整體予以把握,在各類案件與當事人的“非常態”中展示法院作爲司法機構的“日常態”。從案件發現到審理判決,該劇以藝術化的敘事手法,真實地還原了不同社會階層、文化層次、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的人羣在遭遇危機困境時的認知與行爲。比如針對女性在職場遭受性騷擾因害怕社會輿論而不敢站出來維護自身權益的現實,劇中特別設計了女銷售職場性騷擾案,真實地展示了女性依法保護自己的“她力量”。糾結、困惑、迷失、僥倖、激憤、悲傷,劇中不同案件當事人的情感狀態與社會心理,折射着社會對法律法規的多元理解。在廣闊的現實社會生活整體中,庭上控辯雙方脣槍舌劍各執一詞,卷宗裏悲歡離合轉化爲人間是非曲直;庭下法官思想交流觀點碰撞,秉公執法的法理正義融匯着人間溫情。觀衆因此得以觀察到社會發展變遷過程中司法普及的真實浸潤程度,也獲得了依法維護自身利益、依法追求美好生活更具建設意義的啓迪。
弘揚法治精神,塑造可愛可親可敬的司法先鋒羣像
無論是59歲還在一線辦案的民事法官、中國最早一批的知產法官還是90後員額法官,《底線》中以基層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方遠爲代表的法官羣體,堅定司法信仰,敬畏法官榮譽,保有人情溫度,不斷面對挑戰,堅守司法崗位,踐行全新司法實踐,塑造了可愛可親可敬的司法先鋒羣像。
這是一羣有筋骨的人。“用判決來維護社會的公序良俗”,是法官的職業精神。宋羽霏在雷星宇“辱母案”的庭審中,不斷確認法理客觀和人性溫度所在;方遠努力克服對酗酒者的反感態度,揭開中介醉酒跳樓案的背後隱情;年輕法官周亦安爲了幫助肝癌媽媽追討撫養費,在和時間賽跑的過程中找到了人民法官的意義;心高氣傲的葉芯歷經衆多案件後更加堅定了紮根基層的初心。捍衛法律尊嚴,守住司法底線,踔厲奮發、砥礪前行,是支撐法官形象的筋骨與脊柱,更是法治中國的時代精神所在。
這是一羣有道德的人。解危濟困,崇尚正義,是法官的道德境界。該劇着力設計了張副院長與立案庭庭長方遠、民一庭庭長陳康的師承關係,也建構了方遠與團隊的法官助理周亦安、王秀芳、書記員舒蘇等人的團隊關係。基層法院三代法官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司法實踐中,使命在肩,互相學習,彼此相惜,互相支撐,不斷提高改革實踐水平,學習全新的辦案經驗。在年輕法官入額儀式上,張院長感嘆“一年年看着一批批年輕人入額,年輕人起來了,我們也老了”,在法官的職業傳幫帶中,司法精神的傳承創新令人物更加豐滿。無論是工作中的遺憾與失落,還是生活中的煩惱與困惑,相互鼓勵中令前行之路充滿着同行者的溫情和鼓勵。
這是一羣有溫度的人。法庭內外,人情冷暖,《底線》挖掘案件背後廣闊的社會因素,用心塑造完整的法官人格。方遠在訴前調解中的生活智慧、在審理離婚案審理中憐惜幼童的情感投入、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對妻子的誤解、爭執與吵鬧,都散發着人心的溫度。他也曾在選擇時猶豫不決,和每個普通人一樣,有點人情世故,也有點自己的小侷限,這個熒屏上被年輕的書記員調侃的“方嬸兒”,具有動人、質樸的煙火氣息,向上是法的執行者,向下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正是因爲這一份真實,讓觀衆感慨萬千。
走上法臺、敲下法槌、現在開庭!在一次次的職業淬鍊中,中國式法官尋找人生中最偉大的正義,在法律的天平上裁判是非曲直。以案說法,點滴進步折射中國法治進程。默默無聞的基層法官,窮其一生,回答着公平正義的宏大命題,用熱愛和理想鑄就道義良知的司法底線。
(楊乘虎 作者爲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