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辦的電視劇《大考》(上圖劇照)創作座談會,日前在京召開。文藝評論家、劇組主創、行業專家齊聚,共話《大考》的精神內涵和創作價值。
在電視劇《大考》中,一座縣城,兩所中學,一羣師生,幾戶家庭。高三學子完成了他們的人生“大考”,時代亦完成一次艱鉅大考。從選題提出到專題調研、劇本創作,再到劇集拍攝,直至最後的播出,主創團隊面臨的同樣是一場“大考”。在總監製王曉暉看來,整個創作過程都彰顯出了“大考”精神。他說:“用時64天完成拍攝,81天完成後期製作,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完成電視劇的拍攝。”
導演沈嚴回顧這一路的創作歷程,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主旋律創作上的體會。“從拍《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在思考,怎麼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主旋律唱好,唱進觀衆心裏?就是要‘親近人民,敢於真實’。”他表示,真實的生活往往很粗糙,帶着毛刺,如果磨掉這些毛刺,作品就失去了真實的質感,拉遠了和人民的距離,也讓主旋律創作的初衷打了折扣。
關於作品的真實,編劇聶成帥補充道:“劇中‘直播升國旗’‘與學生同喫同住的校長’等內容,均爲真實事件改編,儘管影視劇對真實生活無法‘一比一’完全復刻,但我們以真實、溫暖、正能量爲創作基調,力求內容還原細節。”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認爲,《大考》對所有的現實題材創作具有啓發意義,“沒有標語口號,沒有簡單的說教,它的主題思想包含在所有故事情節與人物行爲中,通過細節來表現思想與情感。”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對這部劇給出極高評價,他說:“《大考》是一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孕育出的中華兒女在抗疫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新時代頌歌。”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看來,《大考》是對中國式電視劇創作道路的探索,非常鮮明地體現出了現實主義底色。“不僅僅是因爲它所描述的疫情、高考的背景是真實發生過的,還因爲它所刻畫的真實的人物羣像。每個人物都有小的家庭典型環境,由學生串起家庭,由家庭串起社會,完成了人生百態和社會百態的結合。”(記者劉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