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上海大劇院、大地音樂出品,上海大劇院創制中心製作,芭蕾舞藝術家譚元元擔任藝術總監的舞劇《白蛇》將在上海大劇院揭開首演大幕,至11月7日連演5場。昨天,“鏡花”與“水月”兩組主演陣容進行正式演出前的最後一次彩排。舞臺上,舞美設計高廣健、燈光設計蕭麗河、多媒體設計豐江舟等聯手打造,亦古亦今、虛實相生的視覺語彙,爲流傳千年的古老神話增色。
該劇的分幕場次可見傳統文化的精心運用,以驚蟄、春分、秋分和端午、中秋等節氣和佳節命名,串起故事情節。遊湖借傘、斷橋相會、端午驚變、誆許入寺、水漫金山等傳統白蛇故事的經典橋段都將在劇中出現。不過,該劇不是一次千年傳說的刻板複述,“當代”妻子、丈夫、心理醫生,對應着“古代”白素貞、小青、許仙、法海,時空的關係分別屬於現實世界和意識空間,這是《白蛇》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重構故事的一大特點。
《白蛇》的視覺語彙包含傳說中的經典元素,同時具備象徵意味。以開場爲例,多媒體影像投出寶塔倒影——不必特意說明是哪座塔,在這一情境中,觀衆即可心領神會是雷峯塔。塔尖的籠罩下,一位現代裝扮的妻子只留背影給觀衆。隨着音樂響起,雷峯塔的線條漸起變化,重新組合爲超市中的貨架。舞美、燈光和多媒體達成構建和諧統一的視覺語彙。在演出合成排練階段,多方互相感知彼此領域的表達,走向統一。以金山寺鬥法爲例,多媒體和燈光在舞臺地面上投出方和圓,兩種符號此消彼長,方即是法海所代表的秩序,圓即是小青,意味着自由。
在舞劇《白蛇》中,現實世界、意識空間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關係。在下半場第一幕《中秋》,現實世界的框,象徵圓月的弧,並陳眼前,意味着現實和意識在此處交錯。該劇銜接起現代和古代,將一個“多維宇宙”拋入觀衆的視線。導演周可告訴記者,如同兩千多年前的“莊周夢蝶”典故,舞臺上現實世界和意識空間,孰真孰幻,交由臺下判斷。(記者 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