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第六屆“老舍戲劇節”重量級作品,《兩京十五日》2022版於上週末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這是著名作家馬伯庸暢銷小說首次被改編搬上戲劇舞臺,也是趙淼導演目前爲止最恢弘也最成熟的力作。三個半小時的大戲,濃縮原著70萬字精華;運用各種豐富多元的手段,酣暢淋漓演繹“明朝版生死時速”,打動了觀衆,也證明了趙淼導演的才華實力和成長進步。
國內中生代戲劇人中,1979年出生的趙淼是較早確立自己藝術風格和探索方向的導演。他深受中國戲曲和外國形體戲劇影響,很早就在國內劇壇豎起了“肢體戲劇”的鮮明旗幟。他雖然年齡並不大,但是創建的三拓旗劇團至今已經成立了二十多年,形成了志同道合默契合作的創作團隊,積累了大量的創作和演出經驗,也在每個階段的作品中都有新的探索和成長。趙淼早期作品多爲以肢體表現爲主的原創文藝小劇場作品;近年來改編經典IP的幾部大戲,同時贏得了票房和口碑,在大劇場商業大戲創作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兩京十五日》取材於《明史》中關於明宣宗朱瞻基的一段真實歷史,史書中僅僅五十字的一句毫不起眼的描述,被才華橫溢的作家馬伯庸運用豐富的知識和想象力鋪陳演繹成爲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鉅著。一個小捕快、一個女醫官、一個芝麻官和一個當朝太子,在十五天時間裏展開一場兩千兩百里的“絕地求生大逃亡”,曲折驚險的故事、環環相扣的劇情,以小見大地探討了歷史與命運的深刻主題。
趙淼導演將其搬上舞臺,同時要面對兩大難題和挑戰:一是如何取捨原著中大量精彩內容;二是如何將小說生動的文字舞臺視覺化。而最終呈現在觀衆面前的這場大戲,舞美、燈光、音樂、服裝,都可圈可點;包袱、伏筆、懸念、反轉,接連不斷,任憑觀衆的想象力在明朝歷史的畫卷中恣意馳騁,在刀光劍影下的俠義江湖中感受快意恩仇。視覺總監任冬生通過佈景的變換以及多媒體的虛實結合,實現波瀾壯闊的時空穿梭、日行千里的奇幻篇章場景。各種戲曲、肢體、皮影等手段的運用,讓複雜的場景調度,充分展現出舞臺假定性的魅力。滿臺演員的表演也很齊整,表現出角色在歷史沉浮中各自鮮明的性格和傳奇的命運,帶領觀衆一同經歷這段緊張刺激的奇幻之旅。
皇室恩怨,江湖情仇,儲位之爭,幫派之鬥,君臣之情,朋友之誼,自我意識,女性覺醒……寶船爆炸的驚險、水牢逃脫的緊張,再到火燒明樓的悲愴,讓人不僅瞭解到明朝太子命懸一線的逃亡逸事,更瞥見了那個時代京杭大運河怒濤潮波下的芸芸衆生。經歷劇中十五日的“速度與激情”,觀衆見識到了朱瞻基從一個紈絝子弟在運河沿岸的所見所聞和同行者患難與共的情誼中得到蛻變和成熟;也見識到了金陵捕快吳定緣從放浪形骸到尋找自我身份及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更被蘇大夫的冰雪聰明、俠骨柔腸和強烈的女性意識與反封建精神深深打動。
劇中不論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誰不是經歷蛻變纔會成長?誰不是歷經身體的逃亡方可尋得精神的歸屬?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微觀個體與宏觀世界,都是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一段段奏鳴曲。我們在其中感受到了劇中人的成長,也看到了創作者永不停歇的前行腳步。(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