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劇場啓幕 京城再添文藝新地標

隨着一臺由老中青少四代文藝工作者傾情演繹的文藝演出《有愛 有家 有我們》的上演,11月5日,京城又增添了一處文藝新地標——老舍劇場。這座位於西城區前門西大街95號北京市文聯院內的劇場,是紮實推進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轉變文聯職能,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的具體行動。

市文聯四位原主席塑像

遷址劇場前廳

啓幕當日,老舍、曹禺、楊沫、管樺四位北京市文聯原主席的塑像,由文聯大樓前廳正式遷駐至老舍劇場前廳。北京市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趙衛東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董耀鵬,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陳彥,《人民文學》副主編、作家徐則臣等爲雕像揭幕。徐則臣代表廣大北京文藝家向四位主席致敬。他表示,幾十年前,四位先生憑藉卓越的才華、勤奮的努力,以及對民族和人民深摯的愛,激情昂揚,筆耕不輟,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無愧於時代和母語的經典。在這四位偉大的文藝家面前,我們這些後來者當肅然起立、禮敬有加,同時,更需傳承薪火、光大精神。在這裏,四位前輩必會助力北京文藝的火種越發開闊雄渾地燎原,讓一種純粹的、高昂的文藝精神更好地深入人心;必將會更有效地鼓舞、激勵和督促北京的文藝工作者們守好初心、俯仰天地、體察生民,爲一個更美好的時代和未來不懈地思索和放歌。

以老舍劇場爲核心

打造市文聯創展空間

首都文藝家代表範迪安、葉培貴、陳維亞、李金斗、黃建新、孟繁華、王一川、徐則臣等,共同開啓老舍劇場啓幕瞬間。據悉,以老舍劇場爲核心的北京市文聯創展空間,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集演出、展覽、創作、交流等功能爲一體。其中老舍劇場面積975平方米,坐席300個,可滿足戲劇、音樂、舞蹈等多種舞臺藝術表演及電影放映需要,劇場基調爲紅色,小而溫馨。劇場以北京市文聯首任主席老舍先生命名,向已故人民藝術家致敬,也象徵北京藝術家爲人民服務薪火相傳。

在啓幕儀式上,北京市文聯主席陳平表示,北京市文聯將聚焦創作、匯聚精品、服務人民,爲重要創作項目提供孵化平臺,爲優秀文藝作品提供排練場地,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將老舍劇場打造成爲北京大戲的誕生之地;發現和挖掘一批有藝術價值的優質作品,讓劇場大戲不斷、好戲連臺,常演常新、演出品牌,將老舍劇場打造成爲北京大戲的展演之地;通過演出觀賞與藝術普及,引導首都市民看大戲、看好戲、讀懂戲,沉浸式體驗藝術之美,高質量享受文化生活,將老舍劇場打造成爲北京大戲的傳播之地。

打造首都文藝

精品力作孵化平臺

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寧稱,北京市文聯聚焦團結引領文藝工作者的“主責”和文藝創作生產的“主業”,優化、整合、升級原有文藝創作資源,改造形成以“老舍劇場”爲核心的北京市文聯創展空間,將堅持公益性定位,以服務文藝創作爲核心,以服務藝術家爲根本任務,着力打造首都文藝的精品力作孵化平臺、專業人才成長平臺、優秀成果展示平臺、公衆素養提升平臺和首都“文藝家之家”,助力北京文藝事業發展出人才、出精品。北京舞協主席陳維亞代表首都文藝家致辭:老舍劇場的落成,對文聯來說是服務文藝家職能的轉型和深化,對文藝家來說是創作和展示舞臺的豐富與拓展,對於首都文藝創作必將起到有效的激勵和促進作用。

創展空間

同步推出三場展覽

老舍劇場啓幕文藝演出《有愛 有家 有我們》,匯聚了演奏家、歌唱家和京劇名家,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向傳統經典致敬、向文藝名家致敬、向黨和人民致敬。

老舍劇場啓幕當天,三場展覽在以劇場爲核心的創展空間同步展出。

“丹青北京——美術精品展”,收錄從“北京風韻”、“北京意象”、“京城之脊·一脈綿延”等主題創作中遴選出來的精品力作80餘幅,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等,尺幅方寸之間展現北京的繽紛絢爛鮮活氣象。

“大戲回望——舞臺美術精品邀請展”,展示近3年來40餘部戲劇的舞臺美術設計,涉及舞劇、話劇、音樂劇、偶劇等,通過實物、模型、手稿、視頻、劇照等形式,展示多領域跨界融合的當代舞臺美術態勢。“文脈流芳——北京市文聯史”展覽,回顧了文聯自1950年5月成立以來創作的近百件經典作品,包括29件實物,70餘位藝術家介紹,展覽利用3D技術和視頻展示,展現了文聯歷史和新時代的創作成果。 (文/記者 郭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