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文化周首次走出園區

11月10日,爲期一週的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京落幕。本屆戲曲周除了延續“園林中的戲曲,戲曲中的園林”特色體驗,開展了學術、演出、展覽、遊戲等豐富活動,還首次走出了園林,走進了劇場,爲觀衆帶來多場高質量戲曲創新演出,凸顯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和守正創新。

■《紅鬃烈馬》難得一見

由北京京劇院演出的全本《紅鬃烈馬》已經多年未在舞臺上亮相。11月4日、5日兩天,該劇在吉祥大戲院上演了四場十三折共十個小時的全本大戲,讓戲迷觀衆大呼過癮。這次演出有衆多京劇新生代優秀演員加盟,展現了京劇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意義,也吸引了衆多年輕觀衆觀看。

一位90後戲迷表示,自己最開始沒買到票,幸好看了最後兩場演出,雖然沒有看全全本,但也覺得非常幸運和難得。還有一位資深戲迷表示,自己以前從來沒有看過全本十三折《紅鬃烈馬》,這次要感謝戲曲文化周能做出這麼令人驚喜驚歎的安排,而且讓很多年輕新秀擔當主演,貢獻巨大!

北京京劇院導演劉書俊表示:“幾百年來,京劇《紅鬃烈馬》在戲曲舞臺上一直爲觀衆津津樂道,也是歷代藝術家兢兢業業、傾注心血與智慧演繹出的佳劇名作。此次以全本形式呈現十分罕見,希望通過演出讓觀衆欣賞到這部作品的全貌,更加清晰地瞭解故事的來龍去脈。”

■古戲樓曲韻令人迷醉

11月6日、7日,北方崑曲劇院在正乙祠上演兩部崑曲代表劇目《牡丹亭》和《玉簪記》。一位第一次走進正乙祠的觀衆同時被古戲樓和臺上曼妙婉轉的崑曲深深震撼:“這樣的環境、這樣的表演太迷人了!對於今天的觀衆來說,不僅毫不過時,而且更能感受到這種經過時間考驗的美和魅力,難怪會掀起‘國風熱潮’!”

著名錶演藝術家魏春榮表示:“這兩部經典作品以最傳統的方式在古老的戲樓中上演,一桌兩椅,搭配非常有年代感的雕欄畫棟,會給觀衆強烈的代入感,能讓觀衆沉浸在純粹的崑曲藝術當中。作爲演出者,這個方寸之間的舞臺,相比普通劇場離觀衆更近,互動會更好,更能感受到觀衆給予的反饋。”

11月8日,中國戲曲學院實驗劇團京昆系在長安大戲院上演《三盜令》《貴妃醉酒》《長坂坡》三出傳統經典劇目,整場演出可謂行當齊全,文武並重。京昆系主任於魁智表示:“京昆系肩負着培養高端藝術人才的重要使命,國戲承載着對京劇未來發展的歷史重任。這也是我們戲曲人努力的方向。”

■羣星演唱會跨界創新

11月9日在中山音樂堂上演的《羣英薈萃·星曜爭輝——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專場晚會》,更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戲曲創新演出。整場演出分爲舞彩華章、曲韻飛揚、星耀芬芳三個章節,既有戲曲大咖創新演繹的多劇種唱段,也有融合戲曲元素的器樂演奏。

京劇程派傳人遲小秋,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王洪玲、王英會,京劇梅派第三代傳承人胡文閣,評劇表演藝術家王麗京,崑曲表演藝術家魏春榮,京胡演奏家艾兵等超過20位來自戲曲、民樂、曲藝界的名家傾力出演。尤其是各位藝術家的跨界表演,更讓觀衆們見識到藝術的相通性,也在豐富的形式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參與演出策劃的保利紫禁城負責人徐堅表示:“這是一臺以戲曲爲主題,通過不同藝術形式展現戲曲元素的演出。節目的編排經過多輪頭腦風暴式策劃,得到藝術家們廣泛的支持。”中山公園音樂堂的舞臺也爲這場演出做了特別的改造。舞美設計張曦介紹:“在舞臺設計中我們特別提煉了戲曲臉譜的符號概念,既保留了傳統戲曲文化的藝術特點,又融入了西洋樂器的獨特質感,實現了抽象與具象、東方與西方的雙重表達。” (記者 王潤)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