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覽吾“遺”》走近吉林非遺傳承人

山河壯麗孕育文明之美,非遺技藝寫意中華之最。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文藝節目中心推出的首檔展現非遺精髓的特別節目《藝覽吾“遺”》上週走進吉林,體驗了歷史悠久的非遺技藝更享受了一場具有創造性的非遺大秀。節目播出當天引發網友熱議,相關話題閱讀總量累計破2.7億。“節目做得太好了,原來非遺和現代潮流碰撞的時候這麼酷”“原來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麼豐富,非遺就在我們身邊。”“非遺和魔術的結合,這是什麼樣的夢幻聯動,也讓人太愛了”。

本週日,《藝覽吾“遺”》非遺尋訪人李佳明、張宇、希林娜依•高、李汶翰將會繼續去探尋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印記與傳承之路。探尋路上會有什麼樣的所見所聞?11月20日晚9點,鎖定CCTV-3綜藝頻道、央視頻APP。

他們是非遺技藝的載體 更是薪火相傳的一棒棒火炬

歷經歲月仍熠熠生輝,代代相傳更巧奪天工。一代又一代的非遺傳承人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愛在非遺傳承與創新這條路上砥礪前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生根發芽。

在本期節目中,長白山滿族撕紙作品《長白山風情》展現着人間煙火的溫情,趕車回家的村民、編筐的老爺爺、在河裏抓蝦摸魚的孩子們……一個個場景是非遺技藝的展現更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實證。非遺尋訪人剛接觸長白山滿族撕紙就開啓困難模式——盲撕,不刻意的創造纔會擁有最自然的美感,幾位非遺尋訪人會撕出什麼樣的作品?

飄香的米糕引起了非遺尋訪人極大的興趣,在有節奏的吶喊聲中他們體驗了打米糕的製作技藝也遇到了非遺傳承人李香丹。2019年舉行的國際料理大賽中,朝鮮族傳統米糕製作技藝傳承人李香丹代表中國獲得三枚金牌。在金牌老師的指導下,四位非遺尋訪人迎來了製作花米糕的初體驗,他們會做出怎樣的作品?讓我們一起期待。

大山深處的“採參人”從老一輩人的堅守到年輕人的傳承,長白山採參風俗慢慢變成了一種文化名片。他們不僅僅是採摘者也是野山參這種世界瀕危物種的守護者,保護人工繁殖的人蔘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長,是他們正在做的。

在探訪非遺的路上,他們穿上朝鮮族服飾;與“最長象帽綵帶32米”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金明春一起感受朝鮮族農樂舞;體驗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品嚐米酒,更聽到了一個個動人的傳承故事。

傳承與創新的使命感在一代又一代的非遺傳承人中延續。他們是追光者,更是光的代表,千萬個家庭的故事讓非遺傳承立體化,更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之路更平坦寬闊。

非遺碰撞潮流新要素 傳統技藝讓時尚更新潮

當非物質文化遺產遇上時代新潮,傳統技藝如何煥發不一樣的耀眼光芒?高山之頂、天池之上、村落之間,非遺創演秀正在上演。

長白山採參風俗和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的融合表演,以舞蹈的形式讓“小松”和“小樺”的愛情故事在長白山中上演。在《松樺戀》的音樂聲中,潺潺流水在奏響,片片樹葉在震動,命運和坎坷在激盪,而他們依然堅韌又純真。舞蹈演員用優雅的舞姿演繹了流傳千百年的長白山採參的傳說,滿族枕頭頂刺繡的紋樣在他們的衣袂間流轉,讓非遺煥發出了更加浪漫的光彩。

一曲《萬疆》將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朝鮮族奚琴藝術及伽倻琴藝術囊括其中,農樂舞的歡快演繹出農家的悠閒時光,奚琴和伽倻琴相和,悠揚聲調中是大地的頌歌,是千年文明不滅的信仰,是炎黃子孫的血脈流淌。

《我的祖國》在天池之上震撼上演,壯美山河與祖國讚歌相和,滾滾雲浪、皚皚白雪、奔騰之水,這片土地孕育着多種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包容着新生文化的誕生。當時代潮流遇上非遺傳統技藝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11月20日晚9點鎖定CCTV-3綜藝頻道、央視頻APP《藝覽吾“遺”》,讓我們一起探尋非遺的“根”發掘非遺的“源”,去體驗非同凡響的非遺技藝,去聆聽真摯動人的非遺故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