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觀潮】
在恆水與月仙談論山海文化時,彈幕留言“山是水的筋骨,水是山的膽”;雷德水因爲家庭變故無法繼續學業時,觀衆評論“那個年代,知識改變命運”;演到三月三歌會的時候,網友好奇“這是哪裏啊?好想去感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近日,反映沿海貧困山區人民通過艱苦奮鬥、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電視劇《那山那海》在總檯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獲得收視破1的好成績,還因真實質感、鮮活人物和畲族風情得到觀衆的廣泛好評和頻繁互動。無論是觀衆、網友還是業界專家,大家一致認爲,這部作品用現實主義的筆觸描摹了偏僻山鄉的發展變遷,通過講述中國人嚮往美好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彰顯中華民族喫苦耐勞、勤奮拼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用雙線敘事表現共同富裕主題
《那山那海》改編自作家黃國敏的中篇小說《山哈弄海》,講述在黨的政策指導下,地方黨委、政府帶領海灣鄉羣衆探索振興鄉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動人故事,通過小切口反映大時代,通過小人物詮釋大主題,譜寫了一曲中華兒女在鄉村振興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新時代頌歌。
20世紀80年代末,一場颱風襲擊了閩東地區畲族羣衆聚居的觀風寨,雷家三兄弟被迫走出大山,走向大海,開始了與命運的抗爭——《那山那海》以“大哥雷銓水留守觀風寨”和“二哥雷恆水下海創業”爲敘事線索,表現山區和海區人民脫貧致富過程。在山區,人們修好路後,通過銷售當地特色農產品、發展旅遊業提高收入。在海區,人們則通過養殖海產品、組建股份制企業來提高效率。兩條敘事線索交相呼應,爲觀衆呈現了不同地區羣衆因地制宜的脫貧實踐,做到“靠山喫山唱山歌,靠海喫海念海經”,描繪出一幅別樣的“山海圖”。
“山”與“海”交匯,解決了貧困問題。雷恆水這個“山哈”在海區闖蕩的經歷,體現了山文化與海文化的碰撞。他每一階段的成長,都離不開一直哺育他的山文化。山文化賦予他堅毅、勤勞、樸實的品質,讓他在面對奸商誘惑時不動搖,面對好友背叛時不退縮,面對解決產品質量問題時不猶豫。也是這樣的特質,讓他收穫了養殖場場主女兒林月仙的愛。林月仙從小在海邊長大,身上具備海文化自由、廣博、寬容的品質。他們二者的創業之路意味着,山區和海區的人民攜手共濟,沿海地區的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得以最終實現。這個畲族普通羣衆在脫貧攻堅、振興鄉村舞臺上的精彩故事,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填補了一份頗具地方特色的奮鬥記憶。
用平視視角塑造新農人羣像
《那山那海》的主創努力從生活中獲得真實素材與創作靈感,塑造了不同類型的新農人形象。大哥雷銓水代表紮根農村、造福家鄉的新農人:他身殘志堅,數次提議修路,發展綠色農業,帶領觀風寨村民勤勞致富,收入逐漸提高。二哥雷恆水代表勇於探索、拼搏進取的新農人:他白手起家,隻身前往梅花渡創業,憑着一腔熱血和不服輸的精神,闖出致富道路,成爲首個規模售賣紅膏鱘、大黃魚的企業家。三弟雷德水代表博學多才、飲水思源的新農人:他成績優異,是觀風寨第一批考上大學的人,作爲家中唯一的知識分子,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爲家鄉脫貧致富事業作出貢獻。
而堅定支持這些新農人成長的,是基層幹部陳越。作爲海灣鄉的黨委書記,他不僅是觀念上的先行者,也是觀風寨扶貧決策上的指導者,引領觀風寨逐步解決了易地搬遷、修路出海、發展特色經濟等難題。在他的帶領下,久居深山的畲族羣衆纔敢走出去,在風起雲湧的改革浪潮裏邁出自己的步伐。
難得的是,創作者沒有人爲拔高這些人物,而是用平視的視角,爲觀衆呈現他們在命運沉浮中的糾結、掙扎與抉擇,甚至不迴避他們性格中的缺陷。大哥雷銓水在解釋自己爲何執意打通山路時說道,正是因爲山路不通導致他當年未能及時就醫,造成終身殘疾,所以他修路不僅是爲觀風寨,也是爲自己的心靈療傷。再比如,幼年喪母且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月仙,在面對“要不要孩子”這個問題上,毅然選擇生下孩子,這是源於她心中對母愛的渴望,她想通過哺育下一代來填補心中的空缺。這些真實的人性描寫,賦予了劇作更強的感染力。
用視聽藝術展現畲族風情
無論是演員穿的畲族服飾,還是恆水與月仙的畲族婚禮,抑或是數次出現的民歌民謠,作爲首部講述畲族人民脫貧故事的電視劇,《那山那海》在用優美的視聽語言呈現閩東地區山海美景的同時,着重展現了畲族羣衆獨特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以及民族性格,爲觀衆描摹了一幅五彩斑斕的民族生活畫卷。劇中雷家阿媽與德水在做烏米飯時,深情講述了畲族先祖雷萬興的典故。導演先用特寫鏡頭詳細展示烏米飯的製作過程,隨後用中景鏡頭記錄下阿媽與德水的神態。這將觀衆帶入畲族民俗文化的濃厚氛圍,既讓觀衆瞭解烏米飯背後的畲族歷史,也讓他們更深入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獲得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體驗。
《那山那海》不僅表現外在的民族文化元素,還用抒情寫意的視聽語言刻畫了畲族羣衆的美好品格。劇集開篇雷銓水因山洪而腿部受傷,導演用全景鏡頭拍攝下村民們排長隊、手舉火把送銓水出山的一幕,閃亮的火把連成一條線,蜿蜒在曲折的山路之中,猶如黑暗中的星火,不僅照亮前方道路,也閃爍着畲族人民的人性光輝。在描寫村民們挖掘隧道的過程時,導演用逆光、仰角鏡頭拍攝他們,探照燈照射下村民的身影清晰可見,他們用行動詮釋“人心齊,泰山移”的信念。受山洪影響,村民們飢不果腹時,雷家阿媽將先祖廟侍奉先祖的糯米做成烏米飯分給大家,自己卻滴食不沾。鄰里們淚流滿面,一起合唱畲族歌曲。在“苦在心頭笑在臉”的歌詞中,觀衆看到一羣雖被崇山峻嶺圍住,卻依舊無私善良、樂觀積極、質樸純粹的畲族人民。他們所傳遞的力量,就像他們流傳千年的民歌一樣,直接、真摯、雋永、美好,能夠跨越山海,抵達每一個觀衆心中。
與同類題材電視劇相比,《那山那海》更加重視發揮當地羣衆作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主體作用,在故事鋪陳、人物塑造、場景選擇等方面更爲真實可信。雖然該劇在表現生活的複雜性、演員年齡與角色年齡的匹配、剪輯技巧的嫺熟運用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但仍不失爲一次心懷國之大者,堅守人民立場,紮根中華大地,講好中國故事的用心實踐,爲未來的現實題材影視創作如何彰顯中華美學精神,不斷開拓新境界提供了有益經驗。
(作者:劉漢文,系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齊雨馨,系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