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堅持寫3000字不動搖,周梅森歷經12年打磨《大博弈》

周梅森編劇,韓曉軍導演,秦昊、萬茜、田雨、張萌、譚凱、柯藍主演,改編自周梅森同名小說的現實主義題材力作《大博弈》正在熱播中,該劇自播出以來便引發網友好評不斷,作家、編劇周梅森日前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不把人物當神仙來寫

“《大博弈》有別於《人民的名義》,也有別於《人民的財產》,它直面中國製造這二十多年來走過的艱鉅、複雜又悲壯的道路。中國製造幾十年來的崛起震驚了世界,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面貌,這個不能不正視。”周梅森直言,很多人講工業題材、農業題材,寫農民寫工人沒人看,但我們這個國家還是以農民、工人爲主,文藝工作者有必要有義務爲他們做些東西,這些年這類作品太少了,他就是要做個這樣的嘗試。

三個昔日的老同學、三個充滿夢想的企業家,爲了實現中國重汽行業的長足發展,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大博弈。《大博弈》整個故事波瀾壯闊,蕩氣迴腸,創造了一種新的表現工業和改革的藝術形式。有觀衆評價,在極具張力的人物關係構建中,能讓人很快釐清複雜的企業問題,進而透過人物之間的角力來領會現代企業發展之路的真實處境。對此,周梅森回應:“我創作之初,就想寫出每個人豐富的內心,寫出每個人性格的複雜性,而不是把他們當做神仙來寫,當做魔鬼來寫,當做神話故事來寫。”他說,他給人物寫作定下了一個基調,即要把他們當人來寫,要求他們接地氣,能夠從他們的故事和他們的身上看出這個時代的本質。

《大博弈》寫了孫和平、劉必定、楊柳三個老同學以及三個女同學,“一部優秀電視劇的人物設計非常重要,我對三男三女這六個精英人物的設計,是能夠把整個劇和這個時代的豐富的內容概括一下的。”周梅森說。

周梅森認爲,自己和出品方參與選出的六位演員,很好地實現了他的創作意圖。孫和平的扮演者秦昊,楊柳的扮演者譚凱,劉必定的扮演者田雨,都達到了他心中的預期。“更不用說錢萍的扮演者萬茜,我看過她許多作品,從早期的熊青春一直到今天的錢萍,我對錢萍的形象塑造非常滿意。”

歷經12年完成這部作品

“這是一個關於企業家和製造業的故事,又是一個關於資本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人的故事。一個人的心有多大,就決定了他能做多大的事業,就像《大博弈》中的這些主人公們。”周梅森說。

這部作品從醞釀到問世歷經12年,周梅森說:“這個戲非常難做,因爲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變成行業劇中的平庸劇,很容易走入工廠歷經改革如何解困的套路。而陷入到這種常規的模式,寫些假大空、苦兮兮的情節,觀衆肯定不願意看。”

《大博弈》的問世原本就曲折,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它不會與平庸相遇。2005年,上市公司湘火炬被地方國企濰柴動力兼併,市場爲之震動。周梅森由此開始注意資本市場。其時,恰逢股改,他也捲了進去,身不由己成了“中小股東代表、財經人士”。周梅森說:“這段不可多得的經歷促使我匆匆完成了一部小說《夢想與瘋狂》。這部作品聚焦資本市場的股改。這時候我關注的是股改中一些大股東對小股民利益的侵犯,製造業只是一筆劃過。”

小說出版後,一家著名重裝動力集團公司老總見到周梅森,他對周梅森說,周梅森寫了一部好小說,但是有很多東西還並不瞭解,然後他講述了自己逆風翻盤的故事。這位企業家在最困難的時候曾遠赴雅加達拓展市場,他發現當地鼠患嚴重,靈機一動,從國內購來老鼠藥售賣,在當地很快供不應求。他神采飛揚地說道,當時在雅加達售賣一包老鼠藥的利潤甚至超過一臺小型發動機。他說得隨意,周梅森聽得有心。“我強烈感受到一位企業家身上所具備的堅強毅力和商業嗅覺。”周梅森說,他突然一下子找到了一種商業精神,也就是企業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艱難轉軌過程中的頑強崛起,“資本市場應該怎麼用?企業和資本市場什麼關係?企業家和資本是什麼關係?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又是什麼關係?這些敏感點和痛點都被我找到了。”這位企業家正是孫和平的原型,他此後跟蹤原型人物許多年,幾次到其旗下的企業採訪,體驗生活,受益匪淺。

這位優秀企業家豐富而成功的奮鬥經歷,爲周梅森打開創作視野,他這才發現,自己以前是本末倒置了,那場股改雖然是個歷史的進步,但不能決定中國企業的命運。決定企業命運的是一大批像孫和平這樣的企業家,是他們帶領企業走出了困境,創造出一個個產業奇蹟。於是,一個關於中國製造的故事開始在他腦海裏醞釀,12年後變成了這部《大博弈》。

每天堅持寫3000字不動搖

周梅森擅長宏大敘事,從《人民的名義》、《人民的財產》到《大博弈》莫不如此。對此,周梅森揭祕道,當年他創作歷史小說,就比較擅長宏大敘事,他喜歡寫大場面、大時代,寫出一個時代的本質,更何況他還親歷了改革開放40年,從最早期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艱難轉軌,他都是目睹者。

周梅森曾在徐州市人民政府掛職任副祕書長,在股市做過中小股東代表,他還做過實業,他慶幸自己人生如此豐富,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他說,儘管這個時代還存有矛盾,還存有問題,但是中國崛起了,一個偉大的古老的民族獲得了新生是不容置疑的。“儘管我不斷談我們面對的問題,但我的基本立足點是對改革開放持積極的、充分的肯定,這也是我的作品能夠不斷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周梅森擔綱編劇的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是《人間正道》,該劇1998年一舉斬獲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金鷹獎最佳電視劇獎。當年,周梅森是被中央電視臺一位副臺長硬拉上了影視這輛戰車,那位副臺長說:“你的作品不好改,只有你自己來改。”周梅森回憶道,他這位編劇不負責任,一稿寫完就甩給了劇組。但讓他頗感意外的,除了影視劇頻頻獲獎,同名小說也一下子銷售了6萬冊,“這讓我突然意識到了電視劇的影響力。”

周梅森出道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早在26歲他就獲得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以及多個文學獎項,但即便在文學熱的那個時代,他的書發行量最高一萬冊,低的只有一兩千冊,全部作品的發行量不足10萬冊。《人間正道》圖書的熱銷,無疑改變了一個作家的命運。

正是因爲《人間正道》試水成功,周梅森的“影視聯動”體系正式形成。他透露道,有的小說剛剛寫下題目,就被投資商買斷,《絕對權利》僅僅只有一個名字,就被投資商拍下20萬元預訂。“多年來,我的小說一定是和影視一體的。”周梅森說,由於電視劇影響很大,出品方對他提出要求,圖書上市不能早於電視劇開播,電視劇播完後,電視劇本再上市。“電視劇和小說在轉換的過程中,小說的很多東西電視劇是沒法表現的,圖書的價值無可取代。”周梅森說。

從《人間正道》到《大博弈》,周梅森坦言,自己的創作心態和以往不同,如今的他愈發不敢翫忽職守,生怕一不小心給主創團隊帶來麻煩。不少人想打着他的旗號搞劇本,讓他白賺錢,他都一一謝絕。“我的每一部劇都是自己親自完成,我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不需要爲了錢來敗壞自己的名聲。”

“不管人氣多高,人氣多旺,我該幹什麼還幹什麼,我反正每天堅持寫3000字。”周梅森說,《突圍》正在播的時候,他在寫《大博弈》;如今《大博弈》正播出,他在創作《刀刃向內》。他透露,正在創作的這部新作是一部政法整頓題材,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主創團隊將二次集結,演繹該作。(記者 路豔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