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門古老的藝術,雜技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離不開一代代創作者的創新轉化,離不開技藝和時代的結合。
文藝作品承載着感動人心、振奮人心的精神力量。把故事講好,作品中蘊含的這種精神力量才能以藝術的、審美的方式傳遞給廣大觀衆。作爲一名雜技劇編劇和導演,近年來我先後編創了10部大型雜技劇,有革命題材的《渡江偵察記》《戰上海》《山上那片紅杜鵑》,有工業題材的《大橋》、國防建設題材的《兵工廠》,也有表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的《東方有竹》等。無論哪一種題材,創作主旨都是通過雜技藝術表現共產黨人的精神,在舞臺上展現社會變遷的生動畫卷。
雜技劇,是用雜技來講故事的劇。“技藝”是雜技藝術的立身之本,雜技劇創作需將技巧自然而準確地融入戲劇敘事。在這方面,我對自己有兩個創作要求。首先,在劇情結構上講究大事不虛,主要環節必須通過雜技技巧實現戲劇敘述和情感表達,而不能用影像或其他技術取而代之。比如,雜技劇《戰上海》中的重頭戲“鐵骨攻堅”“雨夜飛渡”,表現的是解放上海的關鍵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我軍強渡蘇州河,強攻電報大樓。由於不能使用重火力,面對電報大樓上敵人的瘋狂掃射,戰士們一次次衝鋒陷陣,傷亡慘重。爲表現他們的英雄精神,我專門創作了集體繩梯技巧,以此表現“貼近戰”:八副繩梯憑天懸掛,佈滿整個舞臺空間,一批批戰士前仆後繼、誓與敵人血拼到底的英勇氣概讓觀衆動容。其次,雜技技巧要用得恰當巧妙,以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劇中窄窄的蘇州河形同天塹,強攻不得,必須巧取。如何用雜技技巧生動表現?我化用南獅中的梅花樁技術:連長帶領突擊隊趁夜雨滂沱,利用河面上參差不齊的“防撞樁”驚險跨越,成功渡河。
把故事講好,有意識地挖掘並凸顯逆境中的英雄精神,讚美英模、謳歌人民,是我的創作自覺。《山上那片紅杜鵑》是一部以女紅軍爲主人公的大型雜技劇。劇中,出身優渥的主人公杜鵑和幾位同伴受革命思想的影響投身革命,花季年齡的她們爲保護百姓義無反顧地慷慨就義。以南京長江大橋建設者爲表現對象的雜技劇《大橋》,講述主人公奮不顧身搶救“沉井”的故事,歌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雜技劇《東方有竹》在弘揚新發展理念的同時,謳歌工匠精神,展現改革創新的時代風貌。
在繼承中創新,在借鑑中發展。通過雜技劇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奮鬥精神的同時,還要敢於創新藝術表現手法,拓展雜技劇表現空間,從而贏得更多觀衆。比如,我創作的革命題材雜技劇《明家大小姐》,將魔術的奇妙與諜戰的懸念相融合,受到許多年輕觀衆的喜愛。這部劇以主人公開展地下工作,成功粉碎敵人的絕密計劃爲主線,以紅色戀人的浪漫故事爲輔線,表現抗戰時期戰鬥在敵人心臟的革命先烈們的大無畏精神。
帶着“挑戰不可能”的創作理念,我最近創作了一部以刻畫人物見長的雜技劇《聶耳》。這部作品通過雜技的肢體技巧,表現音樂之美,講述人民音樂家聶耳的藝術人生。不少業內人士跟我說這個主題創作難度大。面對巨大挑戰,我們迎難而上,爲演員們設計了一系列新的雜技技巧,並將其與小提琴演奏、舞蹈以及戲劇表演相結合。通過整整一年的打磨,大家解決了一系列藝術技術難題,以豐富的表現手段塑造出聶耳的生動形象。
作爲一門古老的藝術,雜技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離不開一代代創作者的創新轉化,離不開技藝和時代的結合。未來,我將和廣大雜技藝術工作者共同努力,繼續推動雜技藝術形態和演藝範式的創新突破,通過雜技藝術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從中感受到時代脈動與精神力量。
(董爭臻 作者爲雜技劇編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