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海遍尋“谷”跡 《風味人間4》升級迭代迴歸

記者 師文靜

11月24日,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播出,該季紀錄片跨越美食山海,迴歸食材本原,細述人類食物的基礎——穀物。該紀錄片總導演陳磊告訴記者,“穀物”這樣一個有趣的選題,值得紀錄片深入且完整地表達。而總導演陳曉卿則認爲,“美食不僅僅是認識世界最有趣的通道,也是人與人交流最便捷的途徑。”

一點一點“接近觀衆的心”

《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依舊大氣澎湃,延續了一貫的全球視野,在世界範圍內尋找美食,探究食物與人的共同聯結。作爲人類最重要的食物,穀物成了本季的主角,“糧食”“碳水”“米麪”這些與人息息相關的命題,將被深入探究,爲觀衆呈現出由穀物幻化出的世界美食大觀。

在前幾季拍過海鮮風味、“異曲同工”美食等系列後,爲什麼要把鏡頭對準穀物?記者瞭解到,《風味人間》第一季的《落地生根》曾涉及過穀物的話題,在創作過程中團隊決定將其拓展爲一個系列。經過三年的精心籌備,導演組終於將穀物彙集成篇:“麥浪湧萬年”、“稻香阡陌裏”、“黍粟本嘉禾”等六集內容,拓展了“穀物”的定義,即除了觀衆熟悉的麥子、稻米、玉米,還包括芋頭、茭白、菱角等與穀物息息相關,或能夠爲人類提供碳水化合物的多種植物,它們將逐一登場,講述在時間長河中與人類互塑的精彩故事。

正如《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第一集所介紹:“穀物是人類食物的基礎,更以其寬厚的力量凝聚人們互相協作。”從古至今,穀物都是全球人類農耕的主要對象,人們在生活生產中發展出文明,因爲有了穀物才產生了農業,我們喫的食物纔會是今天的樣子。在總導演陳磊看來,“穀物”這樣一個有趣的選題,值得紀錄片深入且完整的表達。

每一季《風味人間》的文案、配樂、鏡頭語言等,都是觀衆爭相誇讚的對象,而在《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中,觀衆依舊能聽到李立宏標誌性的旁白,獨特而磁性的聲音爲美食留下最佳註腳;風味系列的故事講述與美食理念亦將一以貫之,比如第一集《麥浪湧萬年》的結尾,意大利方形餃子、土耳其餃子和中國蒙古族羊排餃子被製作者們用心地捧在手中,凸顯全球美食爲人類帶來的幸福感。

記者瞭解到,爲了保證《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的品質,製作團隊不爲節目做任何產品植入,體現了主創對《風味人間》系列秉承的初心。在美食紀錄片內卷,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當下,《風味人間》導演組仍然在堅持着自己的“價值感”,放眼將來,一點一點“接近觀衆的心”,尋找着紀錄片在觀衆中的“最大公約數”。

美食是認識世界的有趣通道

作爲一檔在業界和觀衆中廣受讚譽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系列在保留其備受好評的風格同時,堅持銳意創新,在變與不變中完成了美食紀錄片IP的升級迭代。

每一季《風味人間》的多元化升級,都爲觀衆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觀賞體驗。《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在內容風格上追求生動、鮮活,比如各類穀物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標籤:堅韌的麥類,柔和溫潤的稻類,靈動可愛的豆子,共生於“穀物星球”之上……這樣的擬人化表達,也將全面提升美食紀錄片的趣味性。

而在拍攝製作上,本季《風味人間》在全球範圍內組織了“中西合璧”的拍攝團隊,除了傳統拍攝團隊在國內完成風味之旅,國外美食部分的記錄均由當地頂級拍攝團隊“接力”,內容更顯地域特色和豐富內涵。在拍攝手法上,《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也完成了進階,除了系列標誌性的微觀攝影,高速攝影乃至CG技術都在作品中一一呈現。觀衆能窺見小小麥芽在溼潤環境中野蠻生長,甚至能看到一粒種子神奇的細節爆炸。這種通過微觀攝影、電腦建模等方式,結合實拍和後期CG技術完成的特殊視角鏡頭,將帶給觀衆新奇的直觀感受。

在拍攝地域範圍上,《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不僅涵蓋中國南北,還包括地中海東岸、英國、意大利……僅在第一集,就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翻山越海、遍尋麥類,從人類馴化小麥講起,縱覽農耕文明的歷史,更有美食史詩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一部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4·穀物星球》從“谷”觀今做文章,展現出更宏大的創作視角。我國穀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鏡頭中的“中國糧倉”,凸顯着大國底氣,時代氣韻,粒粒穀物中皆是人間煙火故事。第一集《麥浪湧萬年》中,從中國西北的莜麥、青藏高原的青稞,到地中海東岸火燎而出的翡麥,由麥類製作而成的竹升面、瑪森糕、麪筋、翡麥飯甚至麥芽糖,不一而足。該季紀錄片在這樣的視角上進行創作,也有了更深刻、更廣泛的含義。

一部具有獨立審美品味的美食紀錄片,從第一季到第四季究竟在堅持着什麼?總導演陳曉卿認爲,《風味人間》系列最珍貴的就是一直通過記錄美食、記錄日常生活,聯通世界。“美食不僅僅是認識世界最有趣的通道,也是人與人交流最便捷的途徑。”讓記錄成爲一種習慣,是陳曉卿和團隊的堅持。他說:“現在社會發展太快,很多傳統食物在一點點消失。作爲紀錄片人,拍美食,用影像記錄食物裏我們祖先一路走來的印記,這是我們的本分,也是我們的幸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