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年興衰榮辱,獨當一史。”當兩鬢斑白的班昭再次見到已故的父兄,告訴他們自己用了一輩子終於完成了班家修史心願,現場和屏幕前的很多觀衆都激動落淚,舞臺上關於《漢書》的故事也在這一刻掀起了高潮。這正是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匠心製作的《典籍裏的中國》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持續帶給觀衆的震撼和感動。這檔讓年輕網友紛紛“追更”、讓業界專家屢屢點讚的節目,在萬衆期盼中“上新”。
這是一檔具有獨特切口和創作模式的文化類綜藝,它巧用典籍爲線索,每期選取“一部典籍、一個人,一段跨越時空的故事”,用追根溯源、旁徵博引的方式縱橫上下五千年,帶領當代觀衆尤其是年輕人打開典籍,品讀中國,感受先賢的深邃思想和無窮智慧。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典籍裏的中國》對於內容和選題的打磨始終追求精益求精。第一季識讀了《尚書》《天工開物》《史記》等十一部經典,第二季則以《永樂大典》作爲開篇,讓該書背後鮮爲人知的布衣都總裁陳濟成爲故事主角,用他的修書之志、修書之思、修書之悟來講述典籍的誕生,又用從古至今修典、救典、護典的故事揭示典籍的珍貴。緊接着第二期節目首度以女性視角切入,以中國第一位女史家班昭爲主線,串聯起班家兩代人圍繞《漢書》跌宕起伏的命運故事。由此,《典籍裏的中國》也開創出一條文化類節目的新路徑,讓觀衆得以透過典籍去觸摸歷史脈搏,浸潤文化之光,感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推開最窄的門,走向最寬的路”,首期節目裏陳濟曾這樣形容《永樂大典》的修纂方法,而這恰恰也是這檔節目正在踐行的使命。
《典籍裏的中國》還在藝術表達上不斷創新突破。節目用多舞臺、多空間、沉浸式戲劇和古今對話的方式識讀經典,將“戲劇+影視+文化訪談”多形態融合。尤其是現場的戲劇表演環節,精心編排的程度堪比一場大型的劇場演出。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充分發揮國家媒體的引領力、傳播力和影響力,以“思想+藝術+技術”創新融合的方式,以新述古,薈萃精華,推出了一大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奮力書寫新時代的“丹青史卷”。新一季《典籍裏的中國》在延續第一季創作模式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了“思想+藝術+技術”的多維創新。前兩期節目中所使用的敘事方法、表現手段以及風格、審美等都較以往有了突破。例如在專家訪談環節,加入了關於文物的立體動態視覺投影;戲劇環節中加入了很多電影化拍攝的片段;還有整個舞臺的立體變換形成震撼視覺表達等。節目在短短一個多小時的篇幅裏,融入了飽滿的文化深度與藝術高度,讓觀衆獲得了比課堂更生動、比戲劇更明瞭、比話劇更深刻的酣暢體驗。
節目從典籍中發掘中華民族的文化密碼,用典籍之光照亮當代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其傳播價值和社會影響都達到了較好的效果。第一季播出之後,節目成功在社會上掀起了“典籍熱”,迅速“圈粉”一大批年輕人,來自觀衆以及業界專家的好評紛至沓來,還榮獲第2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第58屆“亞廣聯獎”電視類娛樂節目獎、2021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第27屆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電視綜藝節目獎等。第二季推出之後,很多忠實粉絲髮出感慨:“第二季出了,我的精神食糧回來了。”“《典籍裏的中國》有第二季了,看入迷了。”“第二季開播,依然振聾發聵,啓人心智。”……這些動人的評價正是節目堅持初心、自我超越換來的迴響。從《永樂大典》《漢書》到《禮記》《詩經》《越絕書》《文心雕龍》等,第二季一期期節目爲觀衆打開一扇扇探索歷史文化世界的大門,爲用影像的方式探索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再添新的範例。
(作者:舒笑梅,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副學部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