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二個原創作品與百姓生活同頻共振

作爲滬上羣文創作一年一度的“檢閱”,2022年上海市羣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11月28日落下帷幕。6天時間裏,來自16個區文旅系統、共青團市委、市殘聯、中福會少年宮、上視小熒星藝術團等選送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四個門類162個原創作品輪番登場,進行了11場激烈角逐。爲對接羣衆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羣星獎,今年在舞蹈類別中增加了廣場舞的評比。

本次展評展演的作品貼近生活、貼近羣衆、反映新時代、凸顯上海特色,展現了一個個可信、可敬、可愛的奮鬥者形象。羣舞《軌·跡》爲軌道交通建設者譜寫讚歌;方言小品《上陣母子兵》以快遞職業爲切入口構建安全美好的生活圖景;童聲合唱《時光剪影》展現了都市弄堂裏溫馨的兒時記憶;越劇小戲《書包》述說着家長的愛和無奈。

一批凸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羣舞《那扇門那盞燈》以中共一大召開爲背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重奏《東灘戲鷸》融合古琴、瀛洲琵琶等非遺技藝,以極具海派風情的爵士樂抒生態文明新時代之音;女聲獨唱《俏水鄉》根據青浦田山歌創作,展現江南水鄉的柔美細膩……

在疫情防控之下,今年滬上羣文創作仍然保持一定數量和水準,讓評委倍感欣喜。特別是中青年專業人才的佔比加大,使得羣文創作呈現出朝氣蓬勃之態,形式更加多樣。比如舞蹈類除了傳統表現方式外,還有非遺入舞、農民畫入舞,跨界創新視覺呈現;音樂類傳統與現代作品齊聚一堂,江南風、爵士風、阿卡貝拉競相爭輝,器樂創作近年來進步比較大,在全國處於前列;戲劇類不僅有滬劇、越劇、錫劇小戲,還有各種類型的小品,題材豐富廣泛、理念樣式新穎;曲藝類凸顯上海曲種特色,整體比去年更上一層,創作隊伍進一步擴容,傳承和創新齊頭並進。

“162個原創作品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中不少對生活的理解和挖掘都有獨到之處,可以看出創作者們的用心。”市羣藝館黨總支書記、館長吳鵬宏認爲,這與各個區近年來越來越重視羣文創作、加大投入有關。從本次展評展演的作品來看,羣文創作已由原來幾個區“獨大”,逐漸走向均衡發展,16個區“各領風騷”,郊區特別是遠郊此次選送的作品可圈可點。

評委們也爲羣文創作者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比如,專業院校的畢業生進入羣文領域,如何創作出符合羣文特色的作品?專家建議,羣文演出的表演者都是非專業演員,因此在舞蹈技法、合唱的和聲創作中均需考慮非專業表演者的接受能力,應揚長避短,發揮羣文作品優勢,以情動人,創作出更多符合羣文特色、更易在羣衆中廣泛傳播的作品。

再比如,展現上海特色已成爲越來越多羣文創作者的共同追求,但是否根據某個區的地域特色創作出來的作品就富有上海特色?這值得進一步探討。

此外,評委們提出,聲樂類的歌詞創作仍是“軟肋”,建議歌詞儘量簡短,用鮮明的形象來傳情達意;而小品和曲藝的文本創作也需進一步加強。主辦方表示,新人新作展評展演不僅是發掘優秀作品和人才的平臺,同時也是發現問題、培育新人新作的地方。後續,將針對性開展培訓、文本討論會等,讓新人得到更好的成長,讓新作更好地打磨成爲優品精品,爲三年後第二十屆羣星獎的選拔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次展評展演由市文旅局主辦、市羣藝館承辦,將評選出“優秀羣文新作”“羣文新作”和“優秀組織獎”,於12月公佈結果。獲“優秀羣文新作”的作品,可獲得參加文旅部“羣星獎”“中國老年合唱節”“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和“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地方小戲)大賽”“長三角流行歌曲創作(合唱歌曲創作、民族器樂創作等)大賽”、京津滬渝四直轄市等各類創作比賽和交流展演上海地區選拔資格。(記者 李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