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錦繡》兩位導演談如何在生活化處理上下功夫

電視劇《山河錦繡》正在央視一套播出,該劇導演餘淳和呂紫伯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戲的主要挑戰是怎麼能夠拍得真實溫暖、打動人,讓觀衆能夠看進去,充滿人性的豐富,“思想再高大,沒有結實的故事和生動的人物去承載,一切都是零。”因此,從一開始,兩位導演就確定了拍攝基調:從平實質樸切入,不懸浮。

全劇組演員都說關中方言

餘淳和呂紫伯兩位導演此前都拍攝過扶貧劇,但這並未減少拍攝《山河錦繡》的難度。餘淳介紹,此前他執導的電視劇《石頭開花》是與多位導演合作,每人只拍了一個單元,而《山河錦繡》是連續劇,時間跨度30年。當然,拍攝難度增加了,也讓他們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故事時間比較充裕,可以讓我們儘量充分表達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記錄那些值得抒寫的人物。”餘淳說。

呂紫伯介紹,主創團隊從一開始就確定要拍一部讓觀衆能夠看進去的主旋律題材作品,“我們不弄那些特別適合在電視劇中表現的戲劇衝突,而是在生活化處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反覆推敲戲劇和生活的平衡,試圖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平衡點。”呂紫伯說,《山河錦繡》放棄了強烈的戲劇衝突,對於災難和貧困的展示都是點到爲止,沒有刻意渲染,不煽情。

《山河錦繡》得到觀衆“真實,有煙火氣”的稱讚,離不開讓觀衆“入戲”的方言表演。該劇演員90%是西北籍,呂紫伯表示,對演員的一大要求就是說關中方言,“我們想營造這個戲的氛圍,讓它儘量真實,在拍攝的時候,就希望讓組裏的語言環境好一些。”兩位導演在現場也儘量說陝西話,說不明白“就愣說”。

餘淳認爲,陝西話有一種魔力,當身邊的人都說陝西話的時候,自己就被感染了,“呂紫伯導演在陝北拍過戲,語言能力比較強。我不行,我就是現學。無所謂,我說錯了,人家也不會笑話我。作爲導演,爲了掌握拍攝的效果,也需要自己來學習。”

有時候整場戲都是即興的

《山河錦繡》的創作氛圍很好,臨近開機時,演員進行了兩三次徹夜討論,每個演員都講出了對自己扮演角色的想法,大家一起碰撞。呂紫伯介紹,演員李乃文、顏丙燕、胡明很早就進入劇組,加上扮演村民的演員,好幾十人圍在一起,“基本上從傍晚六點一直聊到凌晨三四點,編劇由甲老師也在,大家一起討論拍攝方向。”

主創們還會在微信羣裏“開小會”,呂紫伯說:“我們會通過微信拉角色羣,某些相對段落化的事件也要拉一個小微信羣。比如我們根據劇情拉了‘換親羣’‘離鄉出走羣’,大家在羣裏先討論一下。演員們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拍某場戲之前會提前一兩天再跟他們討論,心裏大概有個底。等拍攝的時候,大家會坐下來再討論,把這場戲人物最終是什麼心態,先討論定了,再着手拍攝。”

餘淳導演稱讚演員們都是“有能量的好演員”,演員們對每一場戲、每個人物都貢獻了自己的人生閱歷,貢獻了他們對人物的理解和認知。所以,《山河錦繡》的人物才能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劇中就算是羣演,也拿出了最好的狀態。“因爲時間緊,我跟紫伯兩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拍攝過程中,知道有一些演員對劇本理解能力比較強,我和紫伯也會給他們佈置一點任務,讓演員想想自己的人物小傳,討論一下角色詮釋。”

呂紫伯透露,這些實力演員的加盟,給《山河錦繡》帶來了碰撞和火花,拍攝現場有大量的精彩“現掛”,“比如兩個人吵起來,劇本上可能就兩三句對白,稍微吵一吵就結束了,但在現場對詞的過程中,有其他演員參與進來,從自己角色的角度墊一句話進去,他只要墊進去了,後邊就有人接他,就會不停有人接下去,像接龍一樣,轉一圈再回來,整個場面很活躍。劇中很多村民的羣戲,一羣人話匣子打開了,拉都拉不住。”餘淳導演也說,拍人多的場面時,演員們對詞時是一個狀態,等真拍的時候就變了,“可能不是那個詞了,但比對的詞還準確、還生動,有時候幾乎整場戲都是即興的。”

炎炎夏日拍穿棉襖圍火爐的戲

呂紫伯透露,李乃文、王雷、顏丙燕爲了這部扶貧劇都努力控制飲食,以接近劇中角色的面貌。“他們開機之前已經努力了,拍攝過程中也是,進食量都非常小,李乃文只喫菜葉,加上拍攝時極其炎熱,每天要出好多汗,幹體力活都虛。從開機之前到拍攝大概一個月左右,顏丙燕基本沒怎麼正經進過食。因爲她之前的戲要演一個比較富態的母親,那個戲需要她增重30斤,到《山河錦繡》劇組,她要先把這30斤減下去,然後再往下減。”餘淳導演補充說:“顏丙燕有一天喫了一口米飯,直說‘罪過,罪過’,碳水一點不能沾,演員確實太不容易了。”

此次拍攝,劇組趕上了今夏最炎熱的一個半月。呂紫伯說:“當時河南地表溫度有四五十攝氏度,非常熱。組裏工作人員和演職人員都得了熱傷風,包括我本人。”劇中有一場戲是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這是一個大事件,是在冬天宣佈的新聞,演員要穿着棉襖點着爐子演。呂紫伯回憶,拍攝那天特別熱,李乃文和顏丙燕穿着棉襖坐在炕沿上看電視,旁邊還點個大爐子,“這對演員身體是一個極大的摧殘。我們猶豫了,說實在不行就算了,想別的辦法。李乃文和顏丙燕互相一對視,沒三秒鐘,說‘不行,還是拍了吧,咱別耽誤戲。’”於是,拍攝團隊儘量把機位架得完整,爭取一次完成,即便這樣還是拍了兩組機位。“酷暑是一個很大的阻礙,要感謝演職人員、工作人員,在酷暑中都頂住了。”呂紫伯說。(記者 邱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