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4K修復版在中國內地重映。2004年該片在法國上映,一舉獲得了法國年度票房冠軍,並收穫法國電影最高榮譽凱撒獎和兩項奧斯卡提名。同年10月,影片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溫暖故事,天籟童聲,平凡而偉大的情感曾感動萬千觀衆。時隔18年,4K修復版重映,仍受歡迎。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止12月7日,重映版票房已達到315萬。該片豆瓣評分高達9.3,位列“豆瓣電影Top 250”榜單的第16位。
對於影片的重映,不少網友表示,“小學時看的,重溫一遍”,“音樂很不錯,光是音樂就值回票價了”,等等。
《放牛班的春天》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熱拉爾·朱尼奧飾)來到一所寄宿學校,以自己的方法重新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用愛和音樂打開孩子們閉塞心靈,感化一羣問題少年的故事。
在影片開篇,馬修來到了一家名爲“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這所學校專門收容頑劣成性、不服管教的男孩,謾罵和體罰是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學校充斥着壓抑、混亂不堪的氛圍。比如馬修老師一到學校,就被專制嚴厲的校長還有刻板頑固的同僚們給了下馬威,第一次進教室,就接連遭到學生的整蠱,引起全班鬨堂大笑。
馬修雖然氣餒,但並沒有完全被糟糕的環境嚇倒。他對這羣頑劣的孩子,始終懷揣善意和尊重,帶着無底線的寬容與耐心——面對校長闖進亂哄哄的教室冷聲問責,他三言兩語替學生們解了圍;看到莫翰奇在黑板畫他的漫畫醜照,馬修依樣畫瓢給他畫了一個更滑稽的;他隱瞞學生始作俑者的身份,讓他去醫務室照料神父,令不知情的神父讚不絕口;給面對老師提問支支吾吾答不上來的學生暗暗地打手勢給提示……
他憑藉愛與包容,漸漸走入學生心中。馬修意外間發現大家有漂亮的嗓音,很喜歡唱歌,他就把這羣原本成天只知道玩鬧的孩子組織成了一個合唱團,他們很自然地產生了共鳴。
在片中,馬修通過合唱挖掘學生們的天性,同時他又對教育有獨到的高明之處,他懂得如何壓制孩子的狂妄,也懂得盡力維護他們的自尊。
比如合唱團剛組建時,貝比諾被同學們嘲笑一首歌也不會唱,馬修卻任命他爲指揮助理,增加他的參與感;另一位個子高高,五音不全的學生,被他任命爲專門負責舉樂譜的人形指揮架;馬修給高音清澈,嗓音有如天籟的莫翰奇賦予了獨唱的特權,但在他變得自大時,馬修又撤回了他的獨唱權,而在合唱團公開表演時,馬修遙遙示意站在隊列之外的莫翰奇,還回了他的獨唱權。總之,在合唱團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得以就此將“壞學生”這麼一個共同的標籤徹底撕碎。馬修的愛與包容最終匯成了天籟般的音樂,而音樂就像一根繩索,牢牢地將整個電影串聯起來。
“看完電影,思緒萬千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教育、親情、師生情,有太多東西涌入腦海。”“教室裏不整齊的童聲初次響起的時候,小男孩第一次開口的時候,整齊的歌聲開始飄起的時候,最後大合唱的時候,男孩領唱的時候,還有歌聲伴着紙飛機飛散在天際的時候。比什麼都要觸動人心,比什麼都要洗滌靈魂。”“他們的歌聲有穿透靈魂的力量。”有網友說,馬修老師給自己樹立了一個真正的授業者形象,他教會你包容、愛和美。
更多網友觀衆被《放牛班的春天》的溫暖而感動,有網友說,這部電影是自己每次觀看都必淚奔的一部,“沒有超高顏值的演員,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反轉,沒有濃墨重彩的感情戲,馬修老師對學生的包容和尊重、師生之間的愛,超級有力量”,“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情緒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因爲愛與包容而動容的電影。”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實習生 王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