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楊麗萍擔任總編導的2022版舞劇《孔雀》在上海大劇院落下帷幕。作爲特別出演,64歲的楊麗萍參演“冬”之篇章,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輪迴中,呈現萬物凋零之時孔雀迎雪而舞、涅槃重生的生命叩問之美。
圍繞生命和愛的主題展開
近年,楊麗萍經歷了不尋常的考驗。
堅持19年、演出7000多場的《雲南映象》解散團隊,2020年起駐演的《阿鵬找金花》也宣佈解散團隊。今年10月,楊麗萍的舞伴王迪去世,得知消息時,楊麗萍正在高鐵上,“我撥打了他的電話,沒有人接,我才明白,我們終於是陰陽相隔了。”這一切讓楊麗萍想起餘華小說《活着》裏的一句話,“我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來。而我們最終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爲我們不得不走。”
直面工作與生活的種種挑戰,楊麗萍沒有停下腳步:《春之祭》巡演後,9月推出2022版舞劇《孔雀》巡演;繼生肖系列舞蹈藝術片《虎嘯圖》之後,11月開始製作新的線上作品《玉兔與嫦娥》。
今年9月,楊麗萍在故鄉雲南首演並啓動2022版舞劇《孔雀》全國巡演。舞劇《孔雀》是楊麗萍在2012年首度推出的作品,改編自楊麗萍自編自導的成名作《雀之靈》。作爲當代舞臺演繹“孔雀”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家,舞臺上的楊麗萍幾乎成了一種符號,沒有多餘的道具,只用手臂、旋轉等肢體語言就能塑造活靈活現的孔雀形象。
時隔十年,在2022版舞劇《孔雀》中,楊麗萍意圖講述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的關於“孔雀”的故事。《孔雀》圍繞生命和愛這兩個永恆的主題展開,也是對人類共同情懷的演繹,向觀衆傳遞藝術家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對藝術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劇中的“孔雀”是鳥,也是人,是有情世界的芸芸衆生。全劇分春、夏、秋、冬四個篇章,透過舞臺藝術形式呈現了一次對世界的善意探索和對生命與人性的追問,投射出生活和藝術交融的人文情懷。
民族魂融入世界關注的題材
從事舞蹈藝術工作多年,楊麗萍常被問及關於歲月、接班人的問題,她總說不知道怎樣去教學生,“我的老師就是樹葉、蝴蝶和螞蟻,我所有的舞蹈靈感都來自大自然,這個無法言傳身教”。在楊麗萍看來,她的接班人不能靠培養,只能靠發掘。
“不抄襲,不學別人,將民族魂融入世界關注的題材中,找到豐富性與人性。我們需要低下頭來,尊重自己的文化,尋找到那顆種子,發芽、成才。”楊麗萍把自己比作集結者,“我能特過癮地自由發揮、創作時,我才跳舞。凡有生命情感的舞蹈,它跟人總是很近,充滿生命張力,會吸引人。好的舞蹈像大樹迎風擺舞,或者大河流淌那樣自然,它們不是刻意表現自我,而是一種自然抒發。”
在《孔雀》全面復排的過程中,楊麗萍讓更多年輕舞者擔任主演,“我從這個版本演員的身上看到非常棒的精神和體力狀態,無論是扮演孔雀還是烏鴉的演員,都與角色非常貼合”。
2022版舞劇《孔雀》亮點包括曾經登上春晚舞臺的雙人舞《雀之戀》、自始至終不停旋轉的“時間”等,並將更多東方美學融入舞臺藝術創作。視覺藝術家葉錦添等參與創作,雲南省歌舞劇院、雲南楊麗萍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民族歌舞團參與演出。該劇自9月開啓昆明、深圳、西安、重慶、南寧、長沙、煙臺、北京、武漢、南京、無錫、上海共12個城市50餘場全國巡演,部分城市場次延期至2023年。
2022版舞劇《孔雀》排練中,男二號“烏鴉”飾演者腳部骨折,楊麗萍到處尋找合適的舞者。由於疫情原因,巡演工作人員逐漸減少,在南京保利大劇院演出時,原本舞臺上飛速旋轉的舞者馮小凡緊急救場,頂上音響師的崗位。楊麗萍在跳舞時遇到過指甲斷了的意外,今年在閩南大戲院演出時,她又眼睛受傷,“曾經拄着柺杖謝幕過,一隻眼謝幕還是第一次”。
沒有什麼能阻擋楊麗萍的創作與演出。去年11月在《虎嘯圖》中,楊麗萍再次跨界做起導演並特別出演,“武術與舞蹈的結合圓了我的舞俠夢;嘗試線上播出,是想運用互聯網和影視技術,進一步擴大舞蹈的受衆羣體”。今年11月,她又投身《玉兔與嫦娥》的創作,迎接明年兔年。(記者 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