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歌聲》時隔85年“重返”上海演藝大世界

“排練倒計時三天”,音樂劇《夜半歌聲》排練廳白牆上的紅色數字相當醒目,劇組每天都會換上新數字,提醒着每個人時間在滴答間流走。在排練廳待上一小會兒,緊張感與忙碌感就會撲面而來,房間前側,聯合導演郭小茗在爲三位“綠蝶”說戲,“宋丹萍”的扮演者鄭棋元則一人走上梯架練唱。舞臺後側,一衆演員們正在一遍遍地細摳舞蹈,歌聲、口令聲此起彼伏地傳來。

作爲上海演藝大世界區域最重磅的年終大戲之一,由大光明集團和仙童戲劇爲中國大戲院量身定製的原創音樂劇《夜半歌聲》將於12月24日正式亮相。由法國作家加斯通·勒魯創作的小說《劇院魅影》1911年問世後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和音樂劇,而上海與這個世界性IP的淵源可以追溯至1937年2月20日。是日,由馬徐維邦執導,金山、胡萍等人主演的電影《夜半歌聲》在金城大戲院(現爲演藝大世界核心區內的黃浦劇場)首映,並創下34天場場爆滿的票房神話,由田漢作詞、冼星海作曲的三首歌曲更是成爲電影的最經典之處。

85年前在上海灘轟動一時的名作即將以音樂劇的形式迴歸,而擁有92年曆史的中國大戲院——承載着深厚海派底蘊的劇場將如何呈現這則曾火遍全球的IP故事?創新是正解,原創劇本、原創音樂、本土力量將續寫這個發生在劇院裏的浪漫奇幻傳說。鄭棋元、喻越越等當下中國音樂劇舞臺上的中堅力量集結演藝大世界,毗鄰人民廣場和南京路步行街的劇院充分發揮優越的地理位置,邀請滬上多家知名品牌進駐“老字號市集”,用全新的文旅融合模式開啓這一著名IP的“重生”。

爲角色注入生命,原創力量推動本土音樂劇發展

雖然《夜半歌聲》的故事拋不開百年前經典小說的底本,但執行製作人陶陽陽告訴記者,此次音樂劇從劇情、作曲、舞蹈等方面都進行了重生式再創作,講述了20世紀初葉的上海,宋丹萍、綠蝶和孫曉鷗三個熱愛藝術的少年在“草之光輝”孤兒院裏一起長大。在三個少年登上孤兒院的劇場參加演出之際,不料突遭戰火侵襲,三人從此離散。十年後,一座新劇院在原址落成,綠蝶回到故地擔綱主演,與前來看戲的孫曉鷗重逢,兩人一時情難自禁,不料此情此景卻觸怒了劇院內的“幽靈”……

國內原創力量貫穿《夜半歌聲》的每一個製作環節,而作爲宋丹萍和綠蝶的扮演者,鄭棋元與喻越越都在原創音樂劇的土壤中深耕了近20年。“做原創很燒腦,但也很滿足,”《金沙》裏的沙、《阿爾茲記憶的愛情》裏的吳智哲、《趙氏孤兒》裏的程嬰……鄭棋元珍惜一路上遇到的每個角色,因爲投入其中的汗與淚,讓他在表演的過程裏找到了歸屬感,“不是在複製已有的人物,而是實實在在地賦予其新的生命。”

“拋開錄像演自己的戲”乍聽上去非常光鮮又過癮,實則票房的壓力、觀衆的滿意度都是從始至終懸在主創團隊心上的事。雖然有時會迷惘,有時會因爲各種不確定性徘徊,但喻越越認爲這是無法迴避的一條路,“只有堅守、只有陪着中國原創一起走,纔不會被裹挾,才能真正迎來中國音樂劇的春天。”

“最佳拍檔”再度牽手,僅有一句臺詞也能以聲線塑造人物

《夜半歌聲》的卡司表一經公佈,鄭棋元和喻越越這對不少粉絲心中的“中國音樂劇最佳拍檔”就在網絡中引起了熱議。在音樂劇《上海灘》之後,二人時隔七年再度攜手搭檔演出,“過去的熟悉度還在,我們各自的狀態則比七年前成熟了許多。”鄭棋元對記者說道。

音樂劇的對手戲是演員們互相包容的過程,“棋元在亮他的情緒時,我會適時地‘避開’,而他也知道什麼部分需要託着我”,在喻越越看來,不用言說的默契是時間留給兩人最寶貴的財富,“我們會同時知道對方的音在什麼時候結束,這是單靠排練無法完成的。”

演員的演唱對一部音樂劇的完成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之於《夜半歌聲》,情況更是如此。“非常難得能碰到這樣一部高度歌唱化的作品,”據鄭棋元透露,他在全劇裏僅有一句臺詞,劇情的推進全靠唱段完成,“要通過自己的聲音表達將人物立起來,並讓觀衆理解故事,對演員來說是既挑戰又刺激的一次經歷。”在上海排練的日子裏,二人常在一天的工作之後小聚,而談論的話題總是離不開作品。人物要用什麼聲線?哪個部分要特別設計一段唱腔?喻越越一連用了兩個“極高”來描述《夜半歌聲》的難度,“因爲一不小心,表演就會淪爲簡單的‘唱歌’。”(記者 王筱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