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母親河畔 奏出時代交響
——CCTV-4《遠方的家》推出百集系列節目《黃河行》
“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天”到底有多高?黃河源頭的星宿海到底有沒有星星?在160米厚的冰川打孔會看到什麼?高山之巔的人造花海有多美……這些都是《遠方的家》即將推出的百集系列節目《黃河行》帶給觀衆的精彩內容。
12月15日17:15,《遠方的家》百集系列節目《黃河行》將在CCTV-4中文國際頻道正式開播,節目週一至週五每天更新一集,每集45分鐘。《黃河行》採訪拍攝了黃河流域九省(自治區),緊扣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和時代發展三條主線,展現黃河流域瑰麗的自然奇景、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不斷髮展進步的家園新貌,着力表現悠久的黃河文化傳承和沿線各省(自治區)新時代保護和發展的巨大成就,以及面對百年新徵程的奮鬥故事。
深度行走母親河畔
用心奏出時代交響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母親河畔,勤勞勇敢的祖先聚族而居,勞動生息,匯聚成綿延不絕的民族血脈;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一代代人前赴後繼,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創造出傳承不斷的燦爛文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源,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傳承和開拓創新、自強不息的當代品格完美融合成億萬人的精神寶藏;在新徵程的起點,CCTV-4《黃河行》攝製組從黃河源頭開始一路向下,行走黃河,深入到黃河兩岸的高山峽谷、城鎮鄉村,探尋中華文明之源,展現祖國山河錦繡,品味百姓幸福之韻,並用自己獨特的電視語言結合新媒體傳播方式,將其編織成一首宏大的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遠方的家》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的一檔行走類大型紀實欄目,欄目創辦以來已經推出過《邊疆行》《沿海行》《百山百川行》《北緯30度•中國行》《一帶一路》《長江行》《大運河》《行走海岸線》等十多部超過百集的大型系列節目,欄目以真誠態度、真實影像、真摯情感,讓海內外觀衆看到了一個真實行進中的中國;欄目用清晰的行走路線、鮮明的紀實風格、生動的記者體驗,構成了一個真實生動的當代中國“絕佳視角”。欄目於2020年6月完成了百集系列節目《長江行》,作爲《長江行》的姊妹篇,《黃河行》將升級爲“大小屏結合、日播節目與特別節目結合、總檯與黃河沿線各省(自治區)地面活動聯合推廣”的融媒體電視行動,除電視端節目播出之外,將廣泛採用新媒體、特別節目和各類活動等,讓節目更加豐富和立體,影響更加廣泛和深入。
《黃河行》將運用主題化與故事化融合的操作方式,聚焦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文化保護與傳承等熱點,講述黃河兩岸發生的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
這條5464公里的滔滔大河,九曲蜿蜒,百轉千回,東流向海……一路前行,究竟有哪些美麗的風景和奇妙的見聞,又將講述怎樣的人和事?
堅持黃河生態保護
要專家更要普通人
黃河流域的居民一直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此次《黃河行》實際探訪多地,以多角度展現了黃河生態保護的新方法、新成就。
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流域生態問題的自然原因。節目通過聚焦黃河全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充分展示了黃河流域多年來生態變化。例如在扎陵湖,生態學家趙新全一直在關注生態系統,也正是他們在草地上日復一日地重複着取樣、記錄、研究工作,纔給高原生態研究帶來最可靠的數據支持。
而除了專家學者,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也離不開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炎黃子孫們。華夏兒女對這條母親河的愛和保護,似乎已經如基因般刻在骨子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夏日乎寺的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加陽東雲,變賣了家裏的大多數東西,爲了將清運垃圾、野外調查、環保宣講等環保工作堅持下去。
黃河生態的保護治理,離不開國家的全面佈局和全域投入,離不開趙新全這樣的專家學者,更離不開像加陽東雲這樣的普通百姓。正是有了他們,才能看到如今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黃河已連續20年不斷流。
講述黃河流域發展
鄉村振興效果顯著
“讓黃河成爲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國家治理建設發展黃河流域的重要方向。《黃河行》的系列主題化操作,分別涵蓋黃河源頭水源涵養、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沙調控、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保護、黃河美食、特色物產、保護傳承黃河文化等方面,以小切口呈現豐滿鮮活的生活和有人情味、有生命力的內容,平實中見真情,還原這條偉大而又靈動的黃河,記錄這條萬里大河流淌着的傳奇。
通過節目可以看到,年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的崗龍鄉爲了把旅遊業發展起來,在高山荒原中打造出一片花海,母親河的臂彎裏,高山連綿、溝谷縱橫;一望無盡的草場花海間,光影變化,美不勝收。這座高原淨土般的鄉鎮,醉人的生態美景和獨特的民俗文化構成了黃河上游具有代表性的生存環境,當地因地制宜的脫貧工作也成爲了具有代表性的“崗龍經驗”。
地處青海省甘德縣南垣的上貢麻鄉隆亞村平均海拔4300米,曾是全縣1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6年,當地對隆亞村實施易地搬遷,集中安置,68戶牧民貧困戶搬出大山,住進了交通便利、水電俱全的新村。搬遷前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2021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萬元。
黃河流域鄉村振興是區域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鞏固黃河流域戰略地位的需要。鄉村振興有利於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同時,協同發展也讓黃河流域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2014年以來,沿黃河九省(自治區),1547萬人已擺脫貧困,目前全面脫貧。
溯源中華文明脈絡
傳承黃河流域文化
黃河文化作爲一種深邃博大、涵蓋廣泛的文化複合體,其內涵非常豐富。《黃河行》同樣聚焦於黃河流域的文化振興和發展。“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從陝西的藍田猿人、山東沂源猿人、寧夏的水洞溝等舊石器時代遺址,到河南的仰韶文化、青海的喇家文化、陝西的石峁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河南的裴李崗文化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從在渭河之濱的黃土塬上設立國都的秦、西漢、隋、唐四朝,到此後歷代衆多在黃土高原上設立都城的割據政權,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無數絢麗華彩的篇章都是在黃河畔譜寫。所以,黃河流域這片土地是中國地上、地下文物遺存最豐富、最精彩的地區。而這些都是節目豐富的素材來源。
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甘德縣,記者走進格薩爾酥油花藝術中心。據瞭解,酥油花雕塑調色階段就要精確到克,確保整體的顏色比較均勻,這是一項需要非常精確的技術。而據酥油花雕塑果洛州級傳承人措排介紹,最大的酥油花雕像是要四個人兩個月才能完成的。他們雕塑的格薩爾王造型威武、儀態傳神、服飾逼真……這充分顯示了手工匠人高超的技術,也突顯了藏族文化的久遠與精彩。
同時,黃河流域有太平鑼鼓、腰鼓、戲劇等大量非遺文化,體現出黃河人民蓬勃向上、剛毅不屈的精神面貌。在節目中,黃河民俗文化、灘地文化、窯洞文化……每一種文化都讓人油然而生出民族文化自豪感。
以“人”爲切入點
展現黃河百姓生活百態
此次《黃河行》以“人”爲節目重點,採用平行敘事的手法將黃河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交叉融合,用鏡頭前人物的喜怒哀樂來呈現出百轉千折的黃河兩岸百姓生活的質感,進而展現出黃河這條大河一路奔湧所奏響的時代澎湃樂章。
洮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在青海省洮河源國家溼地公園,記者看到這裏生活着很多牧民,但爲了保證公園生態,他們一年三季都會轉場;生活在星宿海的藏族牧民把保護母親河刻在了骨子裏:他們洗頭、洗衣服從不到湖裏去洗;他們在星宿海降低畜牧密度;即便是自家的生活垃圾,也要裝到袋子裏,帶到縣城由專門收垃圾的公司處理……這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正在用他們日復一日的付出,爲生態建設做着貢獻。
在《黃河行》中,《遠方的家》多路記者開啓了不同路段的母親河行走之旅,他們上高原、下河谷、爬雪山、過草地,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尋找黃河源頭,走進偏遠的鄉村探訪獨特的淳樸民風,體驗高寒地帶科研工作的艱辛與成就,感受接近只有一個泉眼大的黃河正源時的緊張激動……這一路,他們把最及時最真切的開心、震撼、感動、讚歎等種種情緒傳遞給每一位觀衆,以最簡單易懂的口語化方式向觀衆們科普了黃河生態保護的知識。這一路走來,他們是記錄者,更是見證者。
12月15日17:15,《遠方的家》新系列《黃河行》即將開播。鎖定CCTV-4中文國際頻道,讓我們一起沿着這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幾”字形,從源頭到入海口,探究黃河流域的新容、新貌、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