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的《三體》動畫在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上線,首周兩集連播。前兩集在B站播放量超1.4億,有近620萬人在線“追番”(訂閱),引發又一輪“三體熱”。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出品方:打造具備中國特色的科幻作品
《三體》動畫由B站主要出品製作,三體宇宙聯合出品,藝畫開天聯合出品承製,共15集,每集約35分鐘。作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IP,《三體》有着廣泛的全球受衆基礎。被譽爲中國科幻文學裏程碑的原著三部曲,以恢弘的筆觸描繪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興衰歷程,已被譯成十多種語言文字在全球出版發行。從國產動畫行業而言,其IP價值與影響力是全球性的,《三體》動畫的播出,不僅僅代表着B站在持續加碼生產優質的國創內容,也意味着國內內容平臺有能力消化全球性頂級IP,生產出具備國際水準的動畫作品,動畫成爲中國文化出海的重要途徑。
從第一、二集內容來看,動畫選取了原著系列小說的第二部《三體II:黑暗森林》爲主劇情展開,在故事敘事上特意留出了一部分空間銜接第一部小說的內容。
爲降低理解門檻,動畫對故事細節進行了補充,還特意補充了主角羅輯的大學授課內容,讓它與原著中複雜專業的太空粒子對撞實驗相互對照,以簡單直白的方式向觀衆說明了人類科學已死的困境。
採訪中,B站副總裁、《三體》動畫負責人張聖晏表示,《三體》動畫的改編,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補充細節,讓內容更加豐富立體,儘可能取得原著粉絲與普通觀衆的平衡。在動畫製作上,《三體》動畫並沒有大量採用行業內動捕結合引擎的標準模式,而是爲了追求人物表演與細節動作的細膩效果,採用了動畫師手K關鍵幀的方式進行動畫製作。在人物形象與場景設計上,《三體》動畫刻意凸顯了中國元素,如羅輯、史強等角色,從形象到表演、行爲動作等,都是典型的東方人;動畫中城市內的房屋建築、街道上的商店招牌等,也都有着中國城市的影子。張聖晏強調,《三體》動畫堅持選擇中國本土的製作團隊進行動畫製作,因爲中國團隊才能充分體現作品中的中國元素和思想內核,《三體》動畫是具備中國特色的科幻作品。
墨熊:影視改編的商業化需求,難以滿足原著粉
從《三體》動畫目前的呈現來看,算是成熟的國產動畫作品,但是頂着“中國科幻第一IP”的光環,卻受到了衆口不一的評價。一部分人認爲《三體》動畫細節豐富,製作上也屬於國產動畫中的頂尖水平,是符合粉絲預期的。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爲動畫胡亂修改情節和人物設定,是在“毀原著”。
將約90萬字、劇情跨度超過千年的小說《三體》濃縮成十幾集的動畫,其中還有不少突破想象力的科幻創意,比如智子、多維空間、腦波交流等,改編難度可想而知。在此之前,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流浪地球》電影,整個製作週期花費了四年時間,製作出3000多張概念圖、8000多個分鏡,而對應的原著僅有2.3萬字。最近引發關注的《流浪地球2》也將上映,但相比較而言,《三體》改編難度要更大。
80後科幻作家墨熊,憑藉“混沌之城”系列作品多次入圍星雲獎、銀河獎等國內頂級科幻獎項,也曾擔任劉慈欣同名小說《詩云》廣播劇的編劇。採訪中,他告訴記者,科幻本身是小衆題材,沒有看過書的改編粉肯定大於原著粉,即便是大神級作品,改編成電影后受衆也會多很多,很少會產生原著粉和改編粉之間的劇烈矛盾,但是《三體》的情況不太一樣。其在中國的讀者頗多,如果改編幅度較大,自然會引發原著粉抱怨觀感下降。
“但是《三體》動畫的改編思路無可厚非,也要兼顧非原著粉的感受。”墨熊認爲,從改編的角度來說,從劇情到人設,一般考慮的還是如何讓作品更符合影視要求,或者說文化產品的客觀要求,尤其是成熟的編劇都有自己的一條經驗和標準,會以此衡量原著,並對原著進行消化和反饋,比如電影版《流浪地球》本身與原著也有不少出入。“因此,對於這種改編方式,我本人還是認可的。”
墨熊表示,科幻小說有一定閱讀門檻,比如其中的科技元素,由於作者不在意商業化,作品是相對比較純粹的自我表達,但改編後的影視作品要符合商業化的要求,要符合大衆口味,勢必要降低原著的門檻。從前兩集的觀感來看,其節奏、現代感,刻意加入的緊張刺激的情節,代入感還是蠻強的。另外,動畫畢竟才播了兩集,更深入的評價可能要看後面播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