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豔的色塊如細胞一樣有機地蔓延於福祿壽廣場的噴泉周邊、由鍋碗瓢盆組成的風鈴在巷子裏輕輕敲擊、黃陂南路地鐵站2號口化身爲卡夫卡式超現實世界裏的粉紅色甲蟲……這些天在新天地漫步的市民會發現,區域內“閃現”了不少別緻新穎的藝術裝置,它們與城市自帶的社會景觀交融一體,爲置身在熟悉環境中的人們觀察事物提供另一種視角。
由XINTIANDI新天地與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共同打造的2022“燃冉”藝術季——迴環之歌日前在上海新天地正式啓幕,特設公共藝術單元、入圍青年藝術家羣展單元、藝術家駐留項目單元與公共活動單元四大單元,爲上海市民呈現23位(組)藝術家創作的50餘件繽紛多元而又充滿真摯思考的藝術作品,與每一位行經新天地街區的公衆交織共吟一首關於藝術與生活的詩歌。正如藝術總監、UCCA副館長尤洋說的那樣:“公共藝術單元展出的作品都與社區的公共環境相結合,我們希望藉助藝術,邀請上海市民接近生活的現場、碰觸陌生而又熟悉的事物。”
當公共藝術迴歸生活,也就回歸於情感之間
通過呈現一系列將日常物品、新天地社羣生活現場提煉爲藝術語言的創作,來彌合日常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無形鴻溝,這是2022“燃冉”藝術季公共藝術單元試圖達成的目標,此次共有五位(組)藝術家——高露迪、葛宇路、梁曼琪、麻劍鋒與沈若凡×劉恆×楊帆爲新天地創作了具有參與性的場域特定作品,通過公共藝術的遊戲性體驗觸發觀衆的互動,讓藝術迴歸於本真的生活,讓生活迴歸於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連接。
高露迪的作品《擁抱》位於新天地的核心區域,顏料色塊來源於其創作中的日常物品。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白色五種顏色的色塊正是他眼中上海擁有的五種特質:活力、溫暖、生機、包容與潔淨。“當這些色塊組成調色板狀,變成公共藝術進入城市空間,顏色的多元、形態的各異,就像是在這個城市中生活的每一個鮮活的個體,它們也呼喚着人羣的靠近與連接,以這種方式擁抱與作品相遇的每個人。”高露迪對記者表示。
高露迪說,在大衆的印象裏,公共藝術作品在空間中會有時因“突兀”而略顯“侵略性”,他要做的正是弱化這種屬性。鵝卵石般的“顏料色塊”呈現出愉悅、柔和的視覺感受,也試圖讓作品和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孩子們可以直接抱住它,大人們也可以坐在上面與友人閒聊、休息、曬太陽。色塊和色塊之間的間隙也比較近,在這樣的設計下,大家可能就會不自覺地相互靠近。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應該像一處美麗的風景一樣,如夕陽西下,如雨後彩虹,在出現那一刻能自然喚起人們普遍的美好感受。”
用三年時間,尋找一批心中有藝術之火的人
今年8月,由UCCA與XINTIANDI新天地共同點燃的“創意篝火”在大新天地區“燃冉”升起,這標誌着UCCA牽手XINTIANDI新天地長達三年的戰略合作——“燃冉”青年藝術家孵化計劃正式誕生。首屆“燃冉”計劃旨在聚集趨光向暖的青年藝術創造力量,爲青年藝術家提供創作扶持與專業發展的機會,探索藝術的多元可能。
“燃冉”計劃聚焦於青年藝術家羣體的創作面貌,致力於爲他們提供良好的交流展示平臺與持續供給的創作實踐生態。此次入圍青年藝術家羣展單元便是15位藝術家關於“迴旋”的直覺性嘗試,以及貫穿於他們創作線索的行動路徑的集中展示。藝術展選址新天地壹號,在這幢充滿着昔日上海風情的歷史保護建築中展現青年藝術家的真誠面貌與創作活力。
怎樣的藝術家是“燃冉”試圖尋找的?“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常駐中國的、能開展跨學科實踐的青年藝術家羣體。”尤洋給出回答:“在此基礎之上,青年藝術家需要具備能夠自洽的藝術創作邏輯和體系,同時還要兼具本土意識、國際視野與實驗態度。他的創作要聚焦於與其緊密相連的社會文化語境,有着獨特的視角和表達。”在他看來,三年的時間足夠挖掘一定數量的藝術創作者並培養一批熱愛藝術的人羣。“他們可以有能力去創造屬於他們自己需要的文化,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外界單向提供給他們的文化產品。”
人與地方的關係以及空間與地方帶來的不同感受爲藝術家們提供了大量靈感,也是藝術季的核心概念,藝術家駐留項目邀請到雷磊、殷漪、高磊三位藝術家陸續深入到上海城市腹地,成爲當代語境下的“閒逛者”,結合自身創作脈絡進行考察、交流與創作實踐,他們的作品也都在新天地壹號呈現。與此同時,爲促進公衆對青年藝術家創作的理解與不同藝術形式的認知,公共活動單元也將帶來一系列充滿趣味的藝術體驗活動,單元分爲藝術會客廳、玩趣手作、心靈愈所、深夜酒館、感知演繹和迴環夜遊六大板塊,共計20餘場活動。藝術家、學者、音樂家、表演者及觀衆將彙集新天地,共同交流與體驗豐富的藝術形式所帶來的全新感受。(記者 王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