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週報》策劃並主辦中華戲歌創演計劃啓動 八位專家雲論壇上“談戲歌”

近日,由《音樂週報》策劃並主辦的“中華戲歌創演計劃”正式啓動。“中華戲歌創演計劃”由“談戲歌”“學戲歌”“徵戲歌”“唱戲歌”四大板塊組成,其中“談戲歌”以雲論壇形式開展,來自創作、演出、學術、傳播等領域的8位專家闡述了各自的實踐探索和學術觀點。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爲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癡情也癡。”這是新編歷史京劇《大唐貴妃》的主題曲《梨花頌》,由楊乃林作曲,梅葆玖演唱,獲得了巨大成功。“戲歌對於戲曲的推廣是有利的。各個戲曲劇種都應該用好戲歌這個‘窗口’,讓觀衆能夠通過戲歌,對不同的戲曲劇種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未來纔有可能更多地去了解、接受、喜愛戲曲。”楊乃林擔任此次“中華戲歌創演計劃”顧問,他期待通過這次活動,激勵更多人進行戲歌創作。

談到當代戲歌新創作品,爲紀念清華大學百年華誕,由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洪領銜創作的京歌《清華禮讚》就是其中的代表。趙洪非常喜歡京劇藝術,她認爲,京歌在“歌頌”“讚美”方面更能發揮出優勢,它既長於抒情,也善於敘事。在她看來,戲歌創作難度要大於一般歌曲,因爲它不僅需要情感表達,更要有文化積澱。

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曾先後創作《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戰疫情》《北京雪花飄起來》等十餘首戲歌作品。他指出,戲歌首先是歌不是戲,它有明顯的京劇、地方戲的音樂風格、地方特色。不論是詞還是曲,都要體現戲曲風格,要在戲曲的格律要求下創作。演唱戲歌要唱出戲的味道,同時寄託演唱者豐富的思想情感表達,才能打動人,感染人。“網絡時代,我們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爲戲歌插上翅膀,讓它以新時代的傳播方式飛進千家萬戶。”

過去兩年,無論是在短視頻平臺,還是公園裏、廣場上,歌曲《萬疆》都是當之無愧的熱門歌曲。《萬疆》曲作者劉顏嘉通過在流行音樂中增加戲曲腔調,讓這首歌帶上濃郁的中國風韻。在他看來,戲曲腔調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形式能被大衆喜愛,是因爲在國家富強的大環境下,中華兒女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增強,使得近幾年喜歡國風音樂的聽衆越來越多。

北京市音協副主席金兆鈞認爲:“我們要學習、吸收的是中國戲曲的精髓和靈魂,不是去復古,而是掌握古典中最普遍的東西,每一代人需要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處理。”他表示,戲歌創作完全可以採用當代所有可能的作曲技術手段,只要適合。比如,薩頂頂的《左手指月》融合了戲曲與花腔女高音唱法,不僅國內聽衆喜歡,還令許多外國聽衆着迷。

豐富的戲曲旋律滋養着戲歌創作,與此同時,戲歌也影響着戲曲創作。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國家一級作曲尹曉東曾在創作新編歷史劇《鄭和下西洋》時,借鑑了西方歌劇詠歎調的寫法,採取完整的交響樂隊伴奏的形式,豐富了京劇的音樂語彙。“文化傳統不能隨便丟掉,但是守住文化傳統不是固步自封,新的時代要有新的作品。”尹曉東希望,創作者、演唱者能以開放的心態、開闊的心胸擁抱新的藝術形式。

在不久前的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專場晚會上,北方崑曲劇院崑曲名家魏春榮與青年音樂人樊寧同臺演唱了一首戲歌《國風》。在魏春榮看來,戲歌《國風》就像是崑劇《國風》的預告片,通過短短几分鐘讓觀衆感受到崑曲的魅力,吸引更多觀衆去了解《國風》。她表示,自己很願意用戲歌以及其他跨界融合的方式推廣戲曲。北京電視臺主持人孔潔曾主持多檔戲曲綜藝節目,他認爲,在戲歌的社會推廣事業中,作品是核心,應以“創作者+表演藝術家+傳媒”的方式來組織項目推廣。

“中華戲歌創演計劃”旨在推動提升戲歌創作水平,推出時代精品,提升華語流行歌曲品位,促進戲曲在當代的全面復興。該活動是首都羣衆文化品牌“音樂點亮城市”2023-2024年度的主題,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支持並給予全程指導。(記者 李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