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處在前所未有的內容變革與藝術創新中,全行業在導正文藝方向、拓展藝術形態、呼應時代精神、聚焦重大社會議題、緊跟媒介技術發展與傳播變革中取得了豐碩成果。

日前,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舉辦的影視評論周特設“開創中國電視藝術發展新格局——新時代電視藝術的發展與創新:理論·實踐·傳播”論壇,對近年來的中國電視藝術進行深入研討,助益電視事業健康發展。本報記者擷取論壇部分與會嘉賓的觀點,以饗讀者。

——編 者

融合創新,文以載道

近十餘年來,科技高速發展,媒介急劇變化,網絡視聽內容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常見,電視已經成爲傳統媒體。

在此基礎上,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楊乘虎認爲,電視理論研究應該融合創新。他指出,1958年誕生的中國電視,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曾經融匯了報紙、廣播等媒介的特點,也受到過文學、戲劇和電影的影響,文化產業、傳媒產業等對電視學科的建設也起到過重要的補充完善作用。電視理論和電視研究始終處於融合交叉的語境中,在互聯網時代變得更加多元、多極。當前,應該把電視理論的發展放到更宏觀的文化建設的格局上來,要開展基於媒體融合的交叉性研究和前沿性研究,創新話語體系,因爲“這是我們激活電視研究新視域、新路徑的重要支撐點”。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賈磊磊和上海大學影視批評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曲春景不約而同地關注電視倫理問題。賈磊磊認爲,從文字時代進入到影像時代,依然應該“在新的語境下保持傳統的道德風尚”;曲春景認爲,自古以來“文以載道”都是中國文人共同堅守的創作原則和批評原則,中國電視劇延續了中國文以載道的傳統,“國民大衆在文以載道的敘事作品中形成對本土文化精神的凝望和持守”。

迴歸生活,風格多樣

近年來,我國電視劇生產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創作導向引領下,以“減量提質”的整體策略推動電視劇的精品化創作,湧現出一批現實主義力作,風格多樣,富有創新性。

“現實主義題材創作要具有濃濃的煙火氣,表現真實的社會情感和複雜的人性。”導演、出品人、製作人李路說,這是他執導的《人民的名義》《人世間》等作品廣受讚譽的根本原因。他認爲,創作者要堅持獨立思考,堅持創新守正,堅持國際視野,堅持知識更新,堅持以人爲本,堅持童心,還要“堅持劇本創作上給自己找麻煩,題材選擇上給自己找難題,製作上給自己不斷加壓”。

編劇、導演、製片人汪迪認爲,網絡視聽平臺的出現一度對影視劇行業和現實題材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近幾年現實主義作品的迴歸與熱播,證明傳統的現實題材同樣可以在網絡世界中獲得關注,甚至勝出。網絡視聽平臺進行的新的產業模式探索也正在迴歸內容本身,也就是迴歸現實,迴歸生活,給予青年觀衆思想上的引導和精神維度的提升。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清認爲,當下的現實題材創作風格更豐富多樣,有恢宏壯闊、溫暖厚重、甜蜜浪漫、冷峻悲壯等,其敘事表達的多元化和多樣性,進一步拓展了藝術表達空間,多種元素共同促成劇集品質提升,使藝術創作更有生命力、創造力,更具真實性和豐富性,也讓中國的形象更豐滿、更有說服力。

與時俱進,見人見事

當下如何藉助影視作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家們一致認爲,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一定要見人、見事、見細節、見情感、見共同命運、見共同價值。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李嵐建議,廣播電視的對外話語要實現內容時代化、表達融通化、方式多元化、傳播系統化。具體說來,就是話語主體應與時俱進,傳播符合國家現實和國際社會需要的內容,提煉中外共通的議題,如抗疫、扶貧、生態文明等;媒體報道應該實現信息與故事兼備,“多談具體、少談抽象,多用真感情、少用空概念”,採取“一國一策”“一羣一策”等方法,對海外目標人羣進行用戶畫像,做深入長期的海外田野研究。

在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俊看來,傳媒藝術已經成爲國際傳播、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手段和方式。他認爲,我們目前的傳媒藝術展現的中國價值,大多是全世界的共通價值,如友情、愛情、親情,成長、拼搏、勇敢、善良、感恩等,在此基礎上,還要呈現中國獨有的價值,如“大同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等。

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導演、高級記者梁碧波拍攝製作了很多有影響的國產紀錄片,其中許多傳播到海外。他認爲,在國際傳播的多種媒介形式中,紀錄片極爲重要,能走進國外主流媒體,影響千家萬戶。他建議,將中國的價值觀融匯其中,呈現普通中國人實實在在的生活細節,真真切切地告訴國外觀衆,我們是怎樣奮鬥、怎樣發展的,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賦能產業,助推變革

當前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爲影視創作和整個影視產業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和嶄新的、巨大的空間。

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編劇和導演萬傳法對數字技術與未來影視創作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思考。他認爲,數字技術對影視劇的創作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改變了整個影視產業生態,使影視生產力得到飛速提升。隨着影視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一些重要的技術,如AI、雲端製作、雲端渲染、數字人、虛擬拍攝、LED背景牆等技術的發展和突破,影視生產將會從“現場拍攝+後期製作”,向“後期前置+雲製作”轉型。同時,技術發展推動了敘事的無限可能,並將帶來影視劇的進一步變革,比如,未來可能在獲得一部分影像後自動生成其餘影像。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田維鋼在論及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突圍創新和提質升級時認爲,新技術的運用對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最早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到後來的《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故事裏的中國》《美術裏的中國》《遺產裏的中國》,再到《唐宮夜宴》《端午奇妙夜》《中秋奇妙夜》,這些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出圈,往往是靠大量新技術的運用等將其做到極致,再借助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形成全民性的口碑。

但也有專家指出,科技畢竟是一種工具,只能是影視發展的促進力量,決定影視進步與發展的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與科學技術的合力,文藝的最終目的是社會關懷,而非技術呈現或者影像操作。

“作爲家庭媒介,電視始終是一種與社會生活同步、再現時代、抵達人心的文化樣式。”該論壇總負責人、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所研究員許婧指出,這個論壇在設置上承接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前海學派”的精神,將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現實問題、海內外最新研究動向結合互通。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表示,這個論壇的舉辦適逢其時,“邁向中國式現代化之後,研討我們的電視和網絡視聽文化曾經走過什麼樣的路,未來的路該怎樣走,非常有意義”。(記者 苗 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