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熱點觀察】

近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廣泛關注,這對於弘揚中國茶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包括中國茶文化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正在通過各種方式走向世界。無論是在國際性會議、賽會活動舉辦進程中,還是在中國文藝作品的對外傳播過程中,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都在不斷彰顯。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是我們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未來我們大有可爲。

用心講好中國非遺文化故事

泱泱中華,文明博大。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目前,包括剛剛入選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內,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在這43個非遺項目中,既有人們熟知的中國書法、剪紙、京劇、皮影戲、太極拳等,也有相對冷門的瑪納斯、麥西熱甫、赫哲族伊瑪堪等。無論哪一個非遺項目,都是中華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每一個非遺項目都有着令世人驚歎的文化傳承故事。某種程度上來說,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首先要挖掘好中國非遺文化,講好中國非遺文化故事,讓越來越多的人由此瞭解中華文化、愛上中華文化。具體而言,講好中國非遺文化故事,可以在用心、用情、用力上下功夫。

講好中國非遺文化故事的核心在於實現心靈的溝通,進而達到銘記於心的效果。中國非遺源於中國,屬於世界。例如在近期舉辦的卡塔爾世界盃期間,中國蹴鞠作爲世界足球運動的起源,通過一系列別具匠心的活動展現在世人面前。中國蹴鞠傳承人通過“白打蹴鞠”的現場表演,充分展示了蹴鞠比賽的花樣和技巧。與此同時,來自中國和卡塔爾的青少年足球愛好者們,身着中國傳統蹴鞠服飾,深度體驗蹴鞠運動與現代足球運動的異同,爲世界盃的賽事活動增添了鮮活的中國非遺文化元素。

講好中國非遺文化故事的關鍵在於實現情感共鳴,進而達到寓情於理的效果。中國非遺文化故事能不能傳播好,關鍵要看中外受衆願不願聽、想不想看、能不能懂,能否入腦入心,產生共鳴。因此,要根據不同目標受衆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思維習慣,緊扣不同人羣的關注點、興趣點和共鳴點,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最大限度滿足國內外受衆對中國非遺文化的不同需求,讓更多受衆感知到中華文明的厚重感、人情味和煙火氣,在情感互動、精神交流、思想溝通中留下動人的中國非遺故事。

講好中國非遺文化故事的要領在於實現用力的均衡,進而達到恰如其分的效果。具體而言,既要講好中國非遺的歷史傳承,又要講好中國非遺的當代價值。以講好中國二十四節氣的非遺故事爲例,我們既要講清楚其是中國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還要介紹其在當下依然發揮着重要的時間知識體系作用。更爲重要的是,中國傳統及現代文化中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詩詞、戲劇、典故、影視、書籍等,也應該在對外傳播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來加以介紹和呈現,從而進一步加深人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創新表現中華文化時代價值

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開閉幕式上,各種新穎的中華文化表現形式讓人目不暇接、由衷讚歎。精巧的設計、精彩的演繹、精緻的場景、精美的畫面使全世界的觀衆對於中華文化有了一個更爲立體的瞭解。無論是二十四節氣的聲光電全新展現,還是折柳寄情的寓意深遠,無不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時代價值。本次中華文化以“詩意”和“浪漫”出圈,離不開主創團隊的創新表達。因此,講好中國故事,要在創新基礎上做好時代化表達,展現其時代價值。

科技改變生活,也在改變着文化傳播方式、藝術呈現形式,它可以讓文物“活”在當下,火出國門。比如敦煌莫高窟利用數字化技術讓千年石窟“活”起來:通過對敦煌石窟洞窟的數據採集、圖像處理、三維掃描和虛擬漫遊節目製作,先後面向全球上線了中英文版本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實現了敦煌石窟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數字敦煌資源庫”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文化寶藏——敦煌壁畫和彩塑等跨越時空送達世界各地遊客面前,實現了藝術盛宴的共享。不僅如此,通過3D虛擬環境高清欣賞敦煌壁畫等,高分辨率圖像的效果甚至好於觀看洞窟本身。因此,充分發揮科技賦能作用,有助於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播效果。

正如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爲中華文化的大放異彩提供了國際性大舞臺那樣,利用各類平臺優勢,把握文化交流機遇,講好中華文化故事同樣重要。前不久,2022年上海進博會成功舉辦。其間,漢水古琴、秦巴弓箭、侗族大歌、苗族舞蹈、鍼灸推拿、中式服裝盤扣製作技藝、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竹編技藝等紛紛驚豔亮相,在向世界各國客商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生動講述着中國同各國一道,凝聚開放共識,共同克服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迎接新的光明前程的合作共贏故事。

隨着傳播手段的迭代升級,全媒體傳播矩陣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方式。前段時間,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多語種海外傳播重點節目片單,《經典裏的中國智慧》(第二季)等精品節目陸續通過總檯多語種平臺與海外觀衆見面。近年來,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爲代表的各級各類媒體,依託全媒體傳播矩陣,講好中國故事,最大限度地精準定位,使故事被更多海外觀衆聽懂、記住,並把中華文化故事不斷推向不同偏好的圈層和更爲細分的領域。

推動更多文藝精品傳播海外

近日,“中國影像節”展映活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成功舉辦。在本次展映活動上,中央廣播電視總檯CGTN紀錄片《人類碳足跡》以光影爲載體,面向海外觀衆真情講述新徵程上的中國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闡釋中國與世界共享機遇、攜手發展的渴望,引發強烈反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文藝精品遠渡重洋傳播海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從20世紀90年代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風靡日韓和東南亞,到《甄嬛傳》《琅琊榜》等古裝劇受到海外觀衆追捧,再到《父母愛情》《人世間》等年代劇在數十個國家播出,還有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海外收穫大批擁躉,越來越多中國優秀視聽作品在海外落地播出推廣,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這些作品海外傳播效果突出,具有較好的示範引領作用,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借鑑相關經驗做法,不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傳播海外。

一方面要在創作上着力,走出去展形象的文藝作品既要存異又要求同,既能在國內得到票房口碑雙豐收,也要在國外引發觀衆的廣泛共鳴。比如電視劇《父母愛情》講述了一個軍人家庭的生活史,側面展現了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歡樂溫暖,又暗流隱隱。這部劇呈現的是普通中國人的家庭故事,處處體現的是中國人的特質,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同時,該劇又呈現了一個人類永恆的話題——愛。在60多個國家熱播的背後,民族特色的“存異”、共同話題的“求同”,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創作上既要體現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格,又要將人類共通的情感、倫理、道德、價值觀、感悟、想象等融入故事和人物之中,在愛與和平、拼搏與奮鬥等全球話題中精準定位。

另一方面要做好海外宣發及譯製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文藝作品想要走出國門,需要不斷拓展自己的海外發行網絡和渠道。此外,加強譯製工作也是當務之急。在“走出去”的部分文藝作品中,因爲文化差異導致的翻譯問題一度讓人深感困擾。如果翻譯不能做到精準,文化傳播就會打折扣,甚至引發歧義,鬧出笑話。因此,諸如“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等重點工程和譯製項目顯得尤爲重要,它們爲海外觀衆打開了一扇認識中國、瞭解中國的窗口,也較爲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作者:朱慧勇,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本文爲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青年學術英才計劃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