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演熊源偉去世,最後一刻仍惦念舞臺那束光

著名導演熊源偉今天上午因病在滬逝世,享年80歲。熊源偉教授生前任職於上海戲劇學院熊源偉導演工作室,執導作品多次獲文華獎導演獎、話劇金獅獎導演獎、曹禺戲劇獎優秀導演獎等重要獎項。

據熊源偉之子熊早透露,當醫生打開病房的燈,準備切氣管上呼吸機時,父親熊源偉仍開着玩笑,稱百老匯的舞臺燈光開啓了。這是他留給家人的最後一句話。熊早坦言:“父親精彩的一生已經謝幕,但他的作品依舊活着,他的戲劇精神也在他衆多弟子身上流淌傳承,從這個意義上說,父親並沒有離開我們,而且會活很久很久……”

熊源偉生於1943年,8歲出演趙丹執導的電影《爲孩子們祝福》,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那時上戲還未設立導演系,在這裏他遇到了著名戲劇教育家朱端均。畢業後,一心想做導演的他被分配到江西,在這裏度過了20歲至34歲的青春年華。

1978年恢復高考,身在江西的熊源偉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師從話劇《桑樹坪紀事》的導演徐曉鍾。畢業後熊源偉留校任教,期間曾導演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品《奧爾菲》,這是現代派作品首次在中國上演。1985年,熊源偉又南下深圳,成爲深圳大學傳播系的創辦人,希望把深圳打造成爲全國實驗戲劇的第三個重鎮。20年後,熊源偉再度啓程,將人生停泊在了上海。

熊源偉曾是上戲首任院長熊佛西的學生,他總結過人才成長的三個階段:首先是技術階段,要掌握紮實的基本功,如此纔能有資格從事文化藝術工作;其次是文化階段,要成爲一個優秀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必須有文化,光有技術,無深刻的專業和人生領悟,作品不可能深邃迷人;最後是人格階段,要晉級大師,人格修爲是前提,許多藝術家作品也不錯,但就是成不了大師,細想一下還是人格修爲差了一口氣。這則“人格優先論”源於熊佛西的校訓,也是熊佛西戲劇教育思想在當代的延伸和發展。

多年來,熊源偉在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地導演話劇、歌劇、音樂劇、劇式歌舞以及京豫晉越甌甬等20餘種戲曲,計80餘部劇目。他的代表作品有滇劇《水莽草》、滑稽戲《顧家姆媽》、川劇《巴山秀才》、評劇《藏地彩虹》、壯劇《牽雲崖》、話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歌劇《晨鐘》、音樂劇《弘一法師》等。

熊源偉曾在採訪中回應戲劇市場上一些質量不算上乘的戲卻收穫了高票房,他認爲,戲劇作品應該用它的人文關懷、藝術品位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在場交流,形成它獨特的魅力,這樣才能夠長久地留住觀衆。他說:“我們不能以票房來衡量一個戲劇的成功,票房好,只能說明這個戲的宣傳做得不錯,以票房來評論一個戲的質量高低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