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錢塘裏》:反映生機勃勃的勞動人民生活

由謝麗泓編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出的越劇現代戲《錢塘裏》,以傳統越劇的形式演繹了發生在浙江杭州的一個生活故事,反映了當代中國人民勤勞肯幹、誠實守信的美好品質。

今日之中國人民,滿懷積極向上的激情,爲美好生活奮鬥拼搏。就普通的人來說,或許他們沒有將自己的工作與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聯繫在一起,僅是想提升個人與家庭的生活水平,自己有穩定而較高的收入,父母安度晚年,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億萬普通人努力向前的精神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洶湧澎湃的時代潮流;億萬勞動者的力氣使往一處,就形成了不可阻擋的時代力量。

越劇《錢塘裏》中,方小米高考失利後,與丈夫陳運河承包村子裏的果園,但他們不滿足於現狀,一起到杭州發展。在所開的水果店賠本後,兩人分別在公司打工。特別感人的是,撞了人、闖了禍後,在鉅額債務的壓力下,他們沒有以“蝨多不癢、債多不愁”的心態來逃避,來“躺平”,而是用自己的加倍勞動來彌補給他人造成的災難,償還所借的債務。

另一方面,陸亞飛雖然是公司的高管,但她本質上還是一個勞動者,其勞動的強度不比方小米、陳運河這樣的農民工弱。舞臺上有兩個場景就能表現這一點,一是母親突遭車禍,出差在外的陸亞飛連夜乘飛機趕回杭州,可剛剛安頓好母親的護理事務,就又被公司催着去深圳出差,引發了因病而脾氣焦躁的母親的強烈不滿;二是母親即將病癒,請獲獎的老年模特隊的隊友們來家裏聚餐,她被母親叫了回來,喫點美食,然而睡眠嚴重不足的她感嘆道:“喫哪有睡重要啊!我昨晚加班到兩點……”

這部戲給觀衆一個強烈的印象:勞動,勞動,爲了夢想不停地勞動;加油,加油,奮力地加油。這就是當代中國人的勤勞奮鬥精神。

《錢塘裏》反映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隨着時代的發展,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越來越深地植入人們心裏,人民的道德素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劇中,方小米,一個普通的進城打工者,她和丈夫的收入僅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但在撞了人之後,沒有逃跑,而是將被撞者送入醫院、預付了住院費。若不是想到出生不久的嬰兒嗷嗷待哺,她是不會回家的。喂完奶之後,她不顧家人的阻攔,決定給孩子斷奶,跑回醫院,伺候傷者,支付藥費。她在之後的一百天裏,誠心誠意、盡心盡力地服侍病人,竟被病人視爲暖心貼身的“小棉襖”。她的丈夫陳運河,也是一個打工者,出事之後,他也沒有“逃離”,而是和妻子患難與共。爲了多掙錢,“這幾天我在接後半夜的單,晚上12點後每單可以加兩塊錢,路通暢,單也多……”陸亞飛因爲母親遭遇車禍,自己新項目推行艱難,壓力更大,幾乎到了焦頭爛額的地步,然而,當她看到方小米與陳運河因無法籌到錢而苦惱不已之時,卻“淚流滿面”,旋即決定“拉她一把”,向她的支付寶裏轉去8萬元錢,以使他們渡過難關。即便是被撞者金月芳,在得知方小米是她幾個月來恨之不已的肇事者後,一開始痛罵不已,然而,當情緒發泄完之後,首先道歉的倒是她:“小米啊,阿姨今天太沖動,向你道歉,對不起!”“阿姨知道你不容易,你受的罪不比阿姨少。”從此以後,撞人者與被撞者的兩家人竟成了好朋友、成了經常走動的“親戚”。這就是當代中國人的美好品質。

《錢塘裏》從2022年5月20日首演到今日,已經演出了三十多場,每一次演出,都受到了觀衆高度讚揚,尤其是普通的勞動者。一位杭州的退休會計在評論羣中留言道:“它讓我感覺到了中國人真是了不起,勤勞、誠信、善良,我爲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一位快遞小哥說:“我由方小米的生活艱難和努力,想到了自己,我一邊看一邊流淚。但戲的最後,城裏的人認同、喜歡我們這些鄉下人,讓我感到溫暖,對未來也充滿希望。”在戲曲亟待發展傳承的今天,能得到這樣的評價,令戲曲人由衷高興。這也得益於該劇能夠紮實準確地表現時代的精神,刻畫出了真實的普通勞動者的形象。

戲劇創作者們應該全身心地走進我們偉大的時代,走進生機勃勃的中國社會,走進普通民衆的生活,去把握這個時代的精神,瞭解老百姓的願望、快樂、痛苦和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因爲人民大衆是時代的載體,是社會的主體,只要寫出了真實的他們,就會像越劇《錢塘裏》一樣,動人心魄。

(作者:朱恆夫,繫上海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