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熟悉的臺詞響起,由中宣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家文物局聯合攝製的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跨年特別呈現於1月7日溫暖收官。2018年元旦,《如果國寶會說話》初登場,計劃用每集五分鐘、一集講一寶的形式,介紹全國各地的國寶,圈粉無數。此次“跨年特別呈現”精選的9件國寶級文物,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着動人心魄的故事。一起來看節目如何讓蘇軾下場自嘲,讓深藏南京的梅瓶開口“說”蘇麻離青。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1月8日,是寶藏文學家蘇軾的986歲生日。其《黃州寒食帖》堪稱行書典範,而其上彙集的黃庭堅、董其昌等書法家題跋與多位文人、帝王的印鑑,以及它三次逃過火災侵襲、至今保存完好的神奇命運,都使這帖近古書法中的精品成爲穿越歷史的文化參照物。在《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彰顯《黃州寒食帖》的筆勢墨色,紀錄片結合書法脈絡拆解字體。放大了數倍的結字左秀右枯,讓觀衆直觀清晰地感受蘇軾筆鋒的力量與纏綿。體現這部法帖的奇蹟經歷,紀錄片在旁白同時預設彈幕留言“劃重點”,於是觀衆看到“蘇軾”親自下場自嘲,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隔空喊話,古人在法帖上寫題跋,今人在視頻裏發彈幕。這樣的設計不僅讓電視端和新媒體端的受衆同享交互樂趣,更讓歷史的潛臺詞鮮活露出。
南京市博物總館館藏“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也登上此次《如果國寶會說話》“跨年特別呈現”節目特輯。去過南京市博物館的朋友或許看到過這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節目用另類的文案揭開了梅瓶背後的韓信,“一個用蘇麻離青畫出來的書生,要上一條用蘇麻離青畫出來的船,他的身後一個用蘇麻離青畫出來的官員正騎馬追趕,”這書生便是韓信,官員便是蕭何。從受到劉邦重用,到最後死於亂刀,觀賞梅瓶短短數秒,彷彿看到了,韓信一生的命運。
蘇麻離青是什麼?又稱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簡稱“蘇青”,是燒瓷器的時候往上畫的染料,通俗地說就是一種染色劑。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鈷,原產自波斯,元代傳入中國,漸用於元青花的燒製,這種青料高鐵低錳,燒成之後,青花會呈現如局部鐵鏽痕,錫光斑痕等獨特的風格,倍受珍視。
據悉,景德鎮歷史上使用蘇麻離青主要有三個時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時期,三是明永樂、宣德時期。由於燒製工藝不同以及火候、還原氣氛不同諸原因,蘇麻離青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呈色情況有明顯區別。這當中,由於鄭和七下西洋帶回大量的蘇麻離青礦料,尤以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據攝製組介紹,視頻採用8K數字影像、高精度三維掃描、微痕提取、全形拓等技術手段,用“知識圖譜”的方式,講述了各種紋飾的故事。梅瓶上的很多符號都被摳下來,變成一個個小人,背起了其他的符號和花紋。小人們或跳或跑,活潑可愛,成了短片裏的亮點。
記者從南京市博物總館瞭解到,南京市博物總館這件元青花,雖以“蕭何月下追韓信”故事爲主體繪圖,但仔細端詳即可發現,梅瓶上的蕭何着唐宋衣冠,與故事發生的年代是不符的——這是因爲故事和人物形象來源於元雜劇《蕭何追韓信》。劇演韓信大雪天歸來,受到妻子的奚落,煩惱出門。又遇惡少仗劍相欺,韓信忍辱三穿其胯下。後來韓信初投楚霸王項羽,楚王不用;改投漢王劉邦,亦不被重視,於是決意離漢他奔。丞相蕭何得知,月夜追來,韓信復回漢營。劉邦築壇拜韓信爲將。這個故事體現了對優秀人才的極端渴望,與明初朝廷激勵羣臣、惜才賞賜之風有關。
這件元青花梅瓶是明代開國功臣沐英的陪葬品,沐英墓中出土如此貴重之器,有專家認爲應該是宮廷賞賜。元青花被放在明初墓內,或元青花技藝在明初仍然被沿用。因此“元末明初”是目前恰當的時代認定。1950年,南京沐英墓被盜,後在文物專家和公安部門的合力保護下,該件梅瓶迴歸國有博物館,向公衆展示元青花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