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亮點
2023年的初雪,悄然而至。
每逢下雪,衆多北京人就喜歡去景山拍雪景。因爲這裏是北京中軸線的最高點。站在這裏,極目遠眺,古城新韻,豁然於胸。
但人們看到的豈止是北京中軸線上和周邊的景物呢?老北京的傳統,新北京的味道,也同時匯聚在這條貫穿南北的文化線上。透過這條中軸線,人們更多看到的是北京對文化的珍愛與重視。圍繞在這條北京文化生命線上的,是一則又一則的關於中國、關於北京發展的新故事;通過這條文化大動脈,北京文化事業無時無刻地傳播着的恰恰是中國的聲音,北京的聲音,更是老百姓的聲音。
書香
打出組合拳推動全民閱讀走深走實
伴着窗外的正陽門,喝一口咖啡,看一頁圖書,生活變得“香”了起來——坐在Pageone書店裏,人們可以這樣品味。作爲一家坐落於北京中軸線上的書店,Pageone北京坊店一方面享受着中軸線帶來的滋養,另一方面又在傳播着中軸線文化,並由此讓更多的外地遊客通過圖書近距離接觸北京文化。
這是北京所努力推動的。2022年在推動北京實體書店行業發展方面,北京市出臺了《北京中軸線書店評審認定工作方案(試行)》,將認定並扶持一批北京中軸線書店,引導實體書店傳播中軸線文化。
除了Pageone北京坊,還有楊梅竹斜街模範書局、前門大街中國書店、永定門十月文學院、紫禁城故宮書店等等。它們各有特色,有的得天獨厚,隔着落地窗可俯瞰正陽門城樓;有的對雕版活字印刷術集中展示;有的以回購古舊書籍服務海內外遊客爲主業;有的以作家交流地和文學青年打卡地爲特色;有的復古還原乾隆書房摛藻堂的特色佈局。
圖書讀了,書店活了,旅遊熱了,遊客樂了,一盤全民閱讀的棋局走對了。其實,中軸線上的書店只是北京扶持實體書店工作的一個縮影。一方面,北京對實體書店進行項目資金扶持。在中軸線以外,2022年年底,另有317家實體書店獲得相關項目資金扶持。其中,北京對192家實體書店給予房租補貼,對160家示範書店、9家“進校園、進商場、進園區”書店、17家轉型升級書店給予獎勵,對192家實體書店舉辦的1454場閱讀文化活動給予獎勵。
另一方面,北京相關政府部門通過統籌規劃,以多產業融合的方式來推廣和發展實體書店。例如東城區推出了 “國潮風尚” “書映百年”“國風靜巷”“雅集流韻”“老城文華”等打卡路線,將實體書店與旅遊產業相結合,破解書店業態碎片化,讓散落在各處的空間形成體系,成爲吸引廣大市民探索挖掘身邊的美學場所與閱讀空間。
實際上,在北京,書店早已不是“買書的店”這麼簡單,它們已經成爲了城市公共文化運營的探路者:讓更多生活在這個城市裏的人們品味書香,徜徉於書海之中,這是北京全民閱讀工作的最終落腳點。
音樂
音樂爲時代發聲爲時代留下注腳
正陽門的西北側是著名的國家大劇院,時代之音從這裏傳揚。
2022年,國家大劇院院內商業演出場次達461 場,院內商業演出觀衆數量384000 人次,商業演出平均售票率達87.8%。除了經典的交響樂作品和歌劇作品,一部部緊跟時代主題,反映時代生活的新作品也頻繁在這裏演出。
音樂爲時代發聲,爲時代留下了註腳。國家大劇院所代表體現的正是北京音樂演出領域的一個縮影。2022年,高雅音樂演出亮點頻出,各大院團全年的演出緊跟時代,形成豐富多樣的主題系列品牌,大量緊扣時代主題的委約新作湧現,受到觀衆的認可。與此同時,隨着藝術普及教育的深入發展,音樂不斷髮揮着啓迪心靈、傳遞溫暖的作用。此外,線上演出也如火如荼地舉行,讓更多人能夠享受到高雅音樂的滋養。
北京交響樂團2022全年完成演出84場,其中樂季演出21場,首都市民音樂廳8場,商演48場。全年演出形成豐富多樣的主題系列品牌,冬奧主題系列、紅色主題系列、重大節慶主題系列、中外經典名曲系列、北交原創作品音樂會、遊戲音樂音樂會等品類繁多的系列演出獲得了社會的高度認可和熱烈好評。
作爲冬奧主題系列音樂會,2月3日“冰雪之約——北京交響樂團·新春音樂會”由指揮家夏小湯執棒,音樂會在曲目編排上兼顧了“新春”和“奧運”兩大主題,上百位冬奧中外媒體記者代表前往中山公園音樂堂,一起通過音樂感受中國春節和北京冬奧的喜慶氛圍。2月8日,中山音樂堂首演了由作曲家鄭君勝、鄭君利創作的交響組曲《冰雪相約》,由北京交響樂團青年指揮家焦飛虎執棒,全面呈現北京冬奧會的文化特色,全面展示北京冬奧會精神。此外,“冰雪之約——迎冬奧專場音樂會”、交響組曲《冰雪相約》等冬奧相關主題音樂會也相繼奏響。
戲劇
三張文化名片續寫“新北京”創作故事
是什麼構成了北京的城市文化氣質?是每晚大幕開啓的舞臺,是文學滋養的氣定神閒,更是精英匯聚精品迭出的創作氛圍……近年來,“大戲看北京”創作演出品牌、北京人藝的新京味兒戲劇以及始於老舍又不止於老舍的“老舍戲劇節”,三張亮麗的名片構成了新北京的文化標籤。
經過北京文藝界的合力打造,“大戲看北京”這張文化名片已足夠響亮,“大戲看北京”既是品牌也是擔當,在這一品牌下將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也是品牌創立的初衷之一。2022年,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以“文藝展新姿 精品獻人民”爲主題,40部精品劇目受邀在京集中展演,涵蓋話劇、舞劇、歌劇、音樂劇、戲曲等多種藝術門類。來自全國的文藝院團以及民營機構的精品創作在京集中展示,文化資源集聚同樣是北京的優勢,此次展演季也生動詮釋了“大戲看北京”和“來北京看大戲”的豐富內涵。此外,對於演藝新空間的拓展以及雙演融合的探索,也都爲“大戲看北京”增添了含金量。
2022年,北京人藝迎來70週年院慶,那部中國話劇的代名詞《茶館》以經典版爲劇院慶生,而院慶過後的開篇之作,人藝以一部當代審美解讀的《正紅旗下》爲下一個70年定調。42位老中青三代演員齊聚的強大陣容,院長馮遠征與新生代導演閆銳共同執導,舞臺上不再復原老北京,而是對北京甚至東方元素進行了提煉。寫意的舞臺,表演風格求新求變,音樂更是融合了京劇、管絃與電音,全新的舞臺儀式感,讓70歲的人藝走出了暮年。
其實,自從北京國際戲劇中心落成後,北京人藝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三部曹禺經典的全新解讀,已經讓公衆看到了這座殿堂級劇院的涅槃重生。今年,沒有助跑直接起跑的北京人藝將以8臺新戲、500多場演出回應70週年過後何去何從的期待,續寫輝煌不是重複前人,而是開啓屬於自己的時代。
創辦於2017年的老舍戲劇節,誕生的初衷就是呼喚戲劇文學的迴歸,因此老舍先生對於戲劇節而言猶如精神領袖,於是,經典重塑、當代原創、世界經典等多元劇作匯聚於此。戲劇界、文學界以老舍之名探討創作,以讓戲劇拓展邊界的方式營造“戲劇即生活”的氛圍感,正在舉辦的第六屆老舍戲劇節更是以10小時連播、380萬人次觀看的“戲劇之夜”開啓了雲端空間。
此外,“老舍與新時代”的論壇主題點出了老舍戲劇節的核心訴求,爲人民而書的老舍,筆端的悲憫情懷也是創作得以傳世的法寶,所謂京味兒戲近兩年也走出衚衕戲、小院戲的格局,更着重這座城市精神氣質的探索,老舍是歷史也是未來。
電影
從“北京出品”向“北京精品”更迭奮進
文藝創作難,出精品好創作更難。北京的電影正走在從“北京出品”向“北京精品”邁進的路上。202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爲300.67億元,北京是全年票房最高的城市,2022年度票房冠軍《長津湖之水門橋》這部高質量、高口碑的電影佳作也是“北京出品”。
2023年的春節檔即將到來,北京出品的《流浪地球2》也已經顯示出了絕對實力,目前優勢領跑“想看榜”首位。這些“北京作品”的精彩呈現,體現了北京的創造力,在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北京市電影局的助推下,北京電影從組織策劃、資源整合、資助扶持、體制機制等方面着手,聚焦重大主題,推動精品電影創作,並在電影創作中深挖中國傳統、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因,做到“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打造動人的光影故事,以電影的力量同心共圓中國夢。
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於8月13日至20日成功舉辦,世界電影再度進入了“北京時間”,這場具有北京元素、北京特色、北京創意的光影盛會也給全球影業注入了“強心劑”。
任何一個電影節都離不開孕育它的這座城市,而北京獨有的包容和開放、古樸和創新爲北京國際電影節賦予了巨大魅力,讓北京的電影市場和電影文化具備了獨特的氣質和神韻。成長了12年的北影節,正青春,初心未改。北影節在12年的時間中不斷升級,不僅與影迷之間“相約相知”,更成爲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對話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爲首都的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2022年,北京市電影局發佈了《“十四五”北京電影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錨定2035年我國建成電影強國目標,提出北京要“努力建設電影強國核心區、電影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電影高地”。
根據《“十四五”北京電影發展規劃》,北京將每年承接國家重點電影項目5部左右,每年推出市級重點影片30部以上,力爭每年票房過億元的京產影片達到20部左右,獲得國家級電影獎項位居全國前列,這意味着“北京精品”將在電影市場上以更加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姿態,爲中國電影帶來勃勃生機和嶄新氣象。
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聚集着數千家的電影機構和衆多的優秀電影人才,隨着中國電影產業的不斷髮展,隨着《“十四五”北京電影發展規劃》的出臺,“北京出品”正不斷向“北京精品”更迭奮進,北京電影的發展將會更加耀眼,完成建設影視高地的光榮使命。
京產劇
精品創作的“北京模式”發揮實效
2022年底頒獎季,京產劇表現耀眼:《覺醒年代》集齊國內電視劇最有影響力的“白玉蘭獎”“飛天獎”“金鷹獎”三大獎項。《我們的新時代》《香山葉正紅》《理想之城》《對手》《喬家的兒女》《三叉戟》等口碑和市場俱佳的精品也多有斬獲。
京產劇作爲國產劇集市場的“大戶”,向來是熒屏的中堅力量。北京作爲中國電視劇的發源地,電視劇發展曾走過輝煌歷程。這裏誕生了第一部長篇電視劇《四世同堂》、第一部室內電視劇《渴望》、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編輯部的故事》、第一部在海外拍攝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第一部編年體電視劇《一年又一年》。從最早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開始,發展至今,北京聚攏了一大批頭部影視製作公司,成爲全國領先的影視劇生產製作重地。
近幾年,京產劇上新速度增快,高品質穩定輸出、題材升級持續發力,在各大平臺“輪番上陣”開啓霸屏模式。幕後得益於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堅持首善標準,深耕精品創作,在 “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上下功夫,推動了首都電視劇創作高質量發展,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態勢。
京產劇除了依靠精益求精的創作者,強大可靠的幕後支持也十分關鍵。對重點精品影視的扶持政策其實是北京市多年以來形成的“引一把、領一把、扶一把”引領機制。所謂“引”,就是在電視劇內容管理上旗幟鮮明堅守正確創作方向;“領”,就是在電視劇行業管理上,創新創造領風向之先;“扶”,就是在服務電視劇製作機構上,千方百計指導扶持。
如今,精品創作的“北京模式”正在發揮實效,而京產電視劇也正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前行,在全國範圍內仍然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022年播出的京產劇,立足於現實,以風格化、類型化、年輕化的創作方式,既保留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內核,又以更接地氣的手法、更具煙火氣的觀感和更具時代感的格局獨樹一幟。《獅子山下的故事》《高山清渠》《衚衕》《歡迎光臨》《關於唐醫生的一切》《風起隴西》等多部以積極力量照見時代、描摹生活的亮眼之作,樹立了京產劇的新境界、新流派、新風尚。這些作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從不同側面、不同視角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共呼吸,與時代共前進,描繪着人民生活的宏偉畫卷,譜寫着記錄社會進步的點點滴滴。(本版文/記者 肖揚 郭佳 楊文傑 田婉婷 張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