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加徵關稅能重振美國製造業?美民衆:時光無法倒流

新華社華盛頓5月5日電 記者手記|加徵關稅能重振美國製造業?美民衆:時光無法倒流

新華社記者熊茂伶

美國政府宣稱,加徵關稅有助於消除貿易逆差,讓美國製造業“再次偉大”。然而,美國經濟學家和普通民衆卻滿臉問號:如此“願景”,值得追求嗎?能實現嗎?要付出怎樣代價?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史蒂夫·米蘭日前聲稱,貿易赤字摧毀了美國的製造業部門以及許多工薪階層家庭,而長期以來美元高估給美國企業和工人帶來過重負擔,使美國產品和勞動力失去全球競爭力,導致製造業就業崗位大量流失。

曾於1973年至1981年任艾奧瓦州衆議員的格雷格·丘薩克向新華社記者坦言,米蘭此番言論完全忽視一個事實,那就是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是由美國自身決策造成的——歷屆政府以及美國企業和製造商爲追求最低勞動力成本和利潤最大化而做出的選擇。

經濟學家普遍認爲,美國製造業外遷是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外包生產爲美國企業帶來顯著成本優勢,美國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了巨大經濟收益。

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聲稱,對貿易伙伴加徵關稅可以激勵外國公司在美國建廠,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將製造業帶回美國。經濟學家對此普遍持質疑態度。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前財政部官員加里·赫夫鮑爾對新華社記者表示,關稅政策難以實現製造業迴流,因爲加徵關稅將提高製造業原材料成本,阻礙美國製成品出口,同時抬高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導致國內商品銷售減少。他還指出,近年來,製造業崗位的流失更多源於自動化等技術進步,這一趨勢難以逆轉。

美國民衆對此怎麼看?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對不少普通美國民衆而言,“將製造業帶回美國”難度巨大、代價高昂,並非值得追求的目標。

近日,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關於關稅會創造就業的言論引發強烈反彈。曾在教育領域工作、已退休的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縣居民瑪麗·米德-奧爾貝丁告訴記者:“問題在於,大多數美國人根本不願從事相關生產工作,更不可能接受與發展中國家一樣的薪資水平。”

米德-奧爾貝丁認爲,“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不僅耗時久,還會導致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大幅上漲,這讓大多數美國消費者都無法接受。美國應專注於高科技領域的發展,而非製造業。“過去幾十年來建立的全球貿易體系早已深入人心,如今要顛覆這一體系,必將帶來災難性後果。”

阿靈頓縣居民帕克斯頓·貝克告訴記者,特朗普根本無法實現其想要的效果。製造業迴流,從工廠選址、投產到回本、盈利,“沒個三五年根本下不來”。企業主們肯定會盤算:等工廠建好,這位總統還在任嗎?“現在砸重金佈局,到頭來萬一政策又翻篇了,豈不是血本無歸?”

“他們這是試圖讓時光倒流幾十年——但那個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這種做法毫無意義,”貝克說,“真正有遠見的做法,應是放眼未來,大力發展高科技和清潔能源這些朝陽產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