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萌 張晗】對於計劃在今年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來說,這個夏天的簽證申請之路可謂格外波折:5月27日,美國突然暫停國際學生簽證面談預約,隨後,美國務卿魯比奧揚言將撤銷中國留學生簽證。儘管在各方壓力下,美方於6月重新開放學生簽證申請,但附加了要求審查社交媒體賬戶等嚴苛條款。
如今距離秋季開學只餘一個月,《環球時報》記者採訪多家中國留學服務機構和留學生羣體。他們的反饋顯示,今年的赴美留學簽證處理進度明顯遲緩滯後,目前大多數擬赴美留學生的簽證仍在處理階段。其中,受衝擊最重的是碩士階段的學生羣體。業內人士指出,不確定的政策走向正成爲影響學生留學決策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也正在成爲赴美留學的“新寵”和“平替”。
“今年赴美留學簽證辦理進度明顯滯後”
美國高等教育媒體Inside Higher Ed 7月中旬援引美國國務院發佈的最新數據稱,2025年5月,美國 F-1 國際學生簽證簽發量同比驟降22%,減少了12689份,J-1交流訪問簽證同比下滑13%。其中,中國公民獲取F-1簽證的人數減少15%,約2578名學生受到影響。
另據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NAFSA)網站7月29日援引該機構對學生及交流訪問者信息系統(SEVIS)和美國國務院數據的分析預測,今年秋季美國高校國際學生入學人數可能縮水30%至40%,總體入學人數可能下降15%。40%的院校預計其本科生國際學生人數將出現下降,49%的院校預計研究生階段的國際學生數量將減少。這一趨勢或將致使美國地方經濟承受高達70億美元的損失,並波及超過6萬個工作崗位。
中國留學服務機構新航道高級副總裁、留學服務事業部CEO劉威7月3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根據該機構今年以來處理的大量簽證案例及學生反饋,2025年夏季中國學生赴美簽證發放在不同教育階段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差異。其中,本科生和博士生的簽證發放相對平穩,未出現顯著波動;而碩士階段的簽證發放數量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估計降幅大約在20%至30%之間。
新東方前途出國重慶分公司美國部主管鄒丹則介紹稱,受此前美方暫停簽證預約審批近一個月的影響,不少學生的簽證申請目前仍停留在預約環節,或正等待行政審查。相比往年,今年整體簽證辦理進度明顯滯後。
上海一家留學服務機構近日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除常規的本科、碩士、博士階段留學外,今年申請赴美參加暑期學校和研究項目的中國學生數量明顯減少。該機構分析認爲,主要原因在於美方調整簽證政策的時間,正值學生對接項目的關鍵節點。不少學生擔心即使成功聯繫到項目方或教授,也可能因簽證無法按時成行,最終選擇放棄赴美,部分人轉而申請歐洲高校項目,或留在國內參加其他課程。
日前,美國教育媒體PIE在一篇報道中預計,6月的美國對國際學生的簽證發放情況可能並不樂觀。在F-1簽證發放的高峯期,簽證數量可能會下降80%至90%。NAFSA和其他教育機構聯合警告稱,“如果7月和8月簽證發放量未能顯著回升,今年秋季抵美學生人數可能會減少多達15萬。”
留學機構:“和我們簽署美國留學服務合同的學生比往年少了很多”
據媒體公開報道,6月18日,美國國務院宣佈恢復處理外國學生及交流訪問學者的簽證申請,同時要求所有申請人開放社交媒體賬戶供審查。官方聲明稱,各駐外使領館的官員將密切關注那些可能被視爲對美國及其政府、文化、機構或建國原則懷有敵意的帖子和信息。
這一針對社交媒體的嚴苛要求是否對中國留學生申請赴美簽證造成阻礙?多家留學服務機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截至目前,尚未發現學生因過往社交媒體發言或“點贊”記錄而直接被拒籤的案例。留學服務機構在協助學生辦理簽證時,也會特別提醒申請人注意當前審覈標準的強化,建議避免發表可能引發爭議的言論。
劉威告訴記者,從2020年起,美國簽證系統就要求申請人提交過去五年使用的社交媒體賬號,並進行背景審查。這一政策在實際操作中主要針對極端風險行爲,例如公開支持恐怖組織、傳播仇恨言論、發表反美極端言論等明顯違反美國國家安全標準的內容。對於大多數中國普通學生而言,除非存在強烈的反美或極端政治立場表達,通常不會因社交媒體歷史記錄而直接被拒籤。
他介紹稱,當前學生簽證被拒的主要原因依然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申請材料準備不充分,尤其在資金來源證明、學習計劃合理性以及回國發展動機等關鍵問題上的表述不夠清晰;二是面籤表現不佳,如回答問題時邏輯混亂、表達模糊;三是簽證官對申請人“非移民傾向”的判斷未達到要求。
多名今年參與赴美留學簽證面談的學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經歷的簽證面談過程相對簡短,簽證官的提問內容也比預期簡單。美方的確提出了社交媒體審查的要求,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申請人僅需將賬號設置爲公開狀態。等待一兩天後,通常可收到審查通過的通知。
不過,據劉威稱,在過去一年中,美國針對部分中國高校畢業生實施了更爲嚴格的簽證審查,特別是在工程技術、信息科學等高科技領域。申請這些“敏感專業”的學生可能會面臨更高比例的行政審查,甚至出現拒籤情況。儘管這些限制並未以明確的“禁令”形式出現,但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已形成一定“隱性壁壘”。
鄒丹告訴記者,目前她遇到的拒籤案例相對較少。不過一些常規熱門專業如機器人、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等,多數情況下都會經歷行政審查程序。根據其所在機構的統計信息,在碩士申請中,生物及相關專業、材料及相關專業的行政審查概率超過60%,而計算機、電子工程等專業的審查概率則在40%以上。
上述上海留學服務機構則告訴記者,從學生的視角來看,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影響他們的赴美決策。“比如學生會擔心簽證能否順利續簽、在校期間是否會面臨不合理的檢查,以及學歷是否能夠得到認證等問題。”
該機構透露,今年與其簽訂美國留學申請服務合同的學生人數也比往年大幅減少。“每年3月至9月通常是申請秋季入學的簽約高峯期,但今年簽約赴美留學的人數同比下降了30%至40%。”該機構人士表示,如果下半年簽約情況未見明顯回升,預計2026年赴美留學的學生比例將進一步下滑。
即將升入大四的小王同學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原本計劃出國攻讀研究生學位,並在今年積極聯繫了暑期研究項目。然而,由於擔心簽證問題,他最終放棄申請,轉而選擇留在國內擔任研究助理。對於未來是否繼續選擇赴美留學,小王表示,目前仍持觀望態度,因爲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讓他猶豫不決。
此外,經濟成本與性價比的考量也是學生和家長在決策過程中需要權衡的重要因素。成都一家留學服務工作室負責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高校的學費和生活成本高昂,再疊加匯率波動,使得赴美留學的經濟壓力不斷加大。部分學生和家長對留學後的就業前景持保留態度,擔心高投入無法獲得相應的回報。同時,美國部分地區存在的治安問題也讓許多家長感到擔憂。
香港、新加坡,正在成爲留學生“新寵”
儘管多家留學服務機構表示,目前簽證申請的挑戰對大多數學生而言並非無法克服,但隨着暑期過半、開學臨近,簽證仍未獲批的情況確實使部分學生和家長感受到不小壓力。社交平臺上也不乏擔憂聲音,不少網友表達了對簽證進度延誤可能影響入學安排的擔心。
一名即將赴美讀研的本科畢業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坦言,雖然簽證申請已經恢復一個多月,但整個流程推進遲緩。“在漫長的等待中,大家都很焦慮,憂心忡忡,生怕錯失入學機會”。
距離美國高校秋季學期報到僅剩約一個月時間,部分尚未獲得簽證的學生該如何應對?對此,中國留學服務機構新航道高級副總裁、留學服務事業部CEO劉威建議,學生應採取“雙軌並行”的應對策略。
一方面,應繼續積極推進簽證流程,包括儘早重新預約面籤、準備補充材料或通過申訴爭取補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壓縮行前準備時間,爭取如期赴美。另一方面,學生也應儘早與錄取院校聯繫,申請延期入學。多數美國高校允許學生將入學時間延後至次年春季或秋季,通常只需重新簽發I-20表格或繳納一定金額的押金即可完成延期手續。
劉威同時建議,爲避免因簽證問題錯過秋季入學而出現“空檔期”,學生可同步考慮其他國家的升學機會,例如申請英國1月開學的碩士課程,或澳大利亞等地的春季入學項目,以最大程度保障學習節奏和時間成本的平衡。
多名留學顧問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許多學生尤其是敏感專業的學生,往往會制定備選方案。他們在最初規劃留學時便採用多國聯申策略,而非僅侷限於美國院校。部分學生還會準備國內考研計劃,一旦美籤受阻,也能順利入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優質高校。
隨着赴美留學熱度不再“一枝獨秀”,留學目的地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鄒丹認爲,隨着留學美國不確定性大增,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正在成爲衆多中國學生心目中的熱門的留學選項。這兩個目的地在地理位置、安全性和性價比等方面都頗具優勢。對於有移民意向的學生而言,加拿大也是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而對於那些更注重QS排名的學生來說,澳大利亞則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劉威同樣認爲,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正憑藉“高性價比”“課程週期短”“簽證政策相對寬鬆”等優勢,逐漸成爲衆多學生的新寵。不過,他認爲,從長遠來看,美國高校所擁有的學術實力、科研資源、全球聲譽以及多元文化環境,仍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吸引中國學生的關鍵因素。
“當前的情況更像是‘分流’而非‘斷流’。”他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申請階段便同步規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路徑,最終會綜合考慮簽證、錄取結果以及個人職業規劃等因素做出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政策的調整正在深刻地重塑中國學生的留學選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