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廣州市海珠區55歲的馮老伯(化名)因持續腹痛、發熱、濃茶色尿液被送往醫院就醫,經檢查,他的膽管內竟長滿蟲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01
老伯腹痛難忍,出現濃茶樣尿
原來是肝吸蟲堵住了膽管
一開始,馮老伯出現了毫無徵兆的腹痛,他以爲只是喫錯了東西,並沒有太在意。但半天過後,疼痛持續加重,變成鑽心樣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伴噁心、嘔吐,還出現畏寒、發熱,渾身無力的症狀,更讓人擔憂的是,他的尿色也變得如同濃茶一般。
醫生詢問馮伯的飲食情況,發現馮伯有魚生食用史,初步懷疑馮老伯可能是因爲進食魚生感染了肝吸蟲。肝吸蟲可能堵住膽管引起膽道梗阻併發膽管炎。
02
肝吸蟲:
美食背後的隱形殺手
肝吸蟲病又稱華支睾吸蟲病,是肝吸蟲(華支睾吸蟲)寄生於人或哺乳動物肝膽管系統所引起的一種食源性寄生蟲病。人們主要通過食用未煮熟的、含有肝吸蟲囊蚴的淡水魚、蝦而感染。感染肝吸蟲後早期症狀不明顯,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胃腸道症狀,等到身體出現明顯不適時,病情往往已經較爲嚴重,可出現如馮伯一樣的持續腹痛、黃疸等症狀,後期更有可能誘發膽管癌和肝癌。
一旦確診爲肝吸蟲感染,應及時進行治療。目前,吡喹酮是治療肝吸蟲病的首選藥物。如果患者出現了蟲體堵塞了膽管,引起膽道梗阻、膽源性胰腺炎等情況,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03
食用魚生後,
切勿自行服用藥物“殺蟲”!
醫生指出,魚生可能攜帶肝吸蟲、異尖線蟲等寄生蟲,盲目服用驅蟲藥(如阿苯達唑、吡喹酮)不僅無法精準殺蟲,還可能引發藥物副作用,如肝損傷或胃腸道不適。不同寄生蟲需特定藥物治療,自行用藥易導致劑量錯誤或掩蓋感染症狀,延誤正規診療。若食用後出現腹痛、腹瀉或發熱,應及時就醫檢查,而非依賴所謂的“預防性服藥”。
此外,蘸醋、芥末或白酒均無法有效殺滅寄生蟲。常喫魚生者即使無症狀,也應定期進行寄生蟲感染篩查。安全飲食+醫學診斷纔是健康保障,切勿冒險自行用藥!
避免“蟲從口入”,應該記住以下幾點:
1.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淡水蝦:食用生魚片、魚生粥感染肝吸蟲風險較高,淡水魚蝦需100℃以上高溫加熱,徹底滅活囊蚴後食用。
2. 生熟分開:切生魚的刀具和案板要與處理熟食的嚴格分開使用,防止生魚上肝吸蟲的囊蚴污染熟食,引起交叉污染。
3. 高危人羣半年查:常喫魚生、生醃及沙拉的人,建議每半年檢測一次糞便蟲卵。
來源:河南疾控綜合東莞疾控、廣州日報、廣州衛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