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警方、威脅轉賬……免費送皮膚騙局 未成年人爲什麼屢屢中招?

暑期來臨,玩遊戲成了很多孩子休閒放鬆的方式之一,一款時下火熱的手機網絡遊戲“蛋仔派對”就深受中小學生的喜愛。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卻盯上了遊戲中的大量低齡玩家,打着“免費送遊戲皮膚”的幌子實施詐騙。“量身定製”的騙局是如何讓未成年人屢屢中招的?我們又該怎樣攜手築牢防線,有效識別和規避這類精心設計的騙局呢?

“蛋仔派對”遊戲界面顯示,其適應年齡爲8歲以上。據瞭解,玩家在遊戲中可以組隊闖關、語音聊天,還能通過“開盲盒”爲自己的遊戲角色更換皮膚。“開盲盒”需要花費“蛋幣”,1元人民幣可購買10個“蛋幣”,而通過“開盲盒”獲得限定遊戲皮膚可能要一次性花費上千枚“蛋幣”。

相比“氪金”更換皮膚,對於零花錢有限的孩子們來講,能“免費”領到皮膚總歸是更具吸引力的,只不過,“免費”背後很有可能是更爲高昂的經濟代價。不久前,一位博主引導孩子小宇(化名)還原了剛剛經歷的一場“蛋仔派對”免費送皮膚騙局。

小宇:刷視頻的時候,看見一個主播,直播送別人皮膚,免費送。我就半信半疑地點進去,還以爲是真的。又過一會兒,他又說不直播了,讓我們加一個“粉絲團”,然後按照那裏的教程領,結果點進去了以後就看見說“未成年人不能領”。

加入“粉絲團”後,對方先讓小宇通過微信發送遊戲ID,告知正在爲其安排皮膚。然而緊接着,一張顯示“皮膚送出異常,請查收風險”的頁面截圖傳來,還沒等小宇反應,對方就發出這樣一份印有“中國公安局”字樣的“系統警告”:“由於你未成年,領取皮膚導致我們公司被司法凍結6萬元,現在必須使用家長設備進行解除凍結賬戶,如果不積極配合解除,我方將向派出所進行立案抓捕!”

如此漏洞百出的“警告”截圖之外,對方還補充解釋,“配合不及時,會從你爸爸媽媽的微信、支付寶、銀行卡賬戶自動扣取6萬元,你父母可能要面臨坐牢3~7年,以後你也不可以上大學”“現在不能配合,我們直接報警處理”。一番恐嚇威脅下,小宇答應“配合”,對方隨即要求他發送微信二維碼,並聲稱“天津市公安局的楊警官加你微信,會教你解開”。

博主:你相信他要抓爸爸媽媽是不是?

小宇:嗯,抓你倆我就不同意了。他跟我說“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天津警官,我教你如何把這個解除,好不好?”然後我就按照操作整。他讓我去拿一個大人的手機,他說偷偷拿或者編一個謊拿過來。

萬幸的是,在小宇一隻腳已經踏入詐騙陷阱時,家長髮現了孩子的異常並給予了及時安撫;同時,屏幕另一端所謂“楊警官”也識別到這裏出現了大人的聲音,隨即掛斷電話,不久後“粉絲團”也解散了。正當母子二人覆盤這場騙局時,“楊警官”再次給小宇打來警告電話。

“楊警官”:我剛剛不是跟你說,不能讓爸爸媽媽知道,你是想讓你父母坐牢,並且賠償這6萬塊錢對吧?我現在也立案處理了,到時候誰也救不了你,我跟你講。

小宇的遭遇並非個例,險些被騙的過程中,他和母親就發現,“粉絲團”中充斥着大量未成年人。而實際上,“蛋仔派對”免費送皮膚騙局也不算新鮮,近一年多來,全國多地警方和檢方均發佈過相關案例。儘管騙局中誘導未成年人轉賬的說辭和渠道有所更新,直至近日依然有新的受害者出現,詐騙團伙的目的始終是騙取大人銀行卡里的存款,只是騙取的手段大同小異。

不久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檢察院就辦理了一起相關網絡詐騙案,受害玩家果果(化名)常在週末及節假日用父親的手機玩“蛋仔派對”遊戲,還經常在語音社交平臺的蛋仔專區裏和其他玩家互動。果果使用的賬號是以父親的身份信息註冊的,關聯的是父親的手機號,也沒有開啓未成年人模式。詐騙團伙以“贈送皮膚”爲由加了果果的微信後發來鏈接,告訴她這是一個虛擬購物訂單,果果需要點擊鏈接、付款購買訂單裏的商品,贈送的皮膚才能被激活,購物的錢隨後原路返還。

在購買了共計兩萬八千餘元的商品後,遊戲皮膚遲遲沒有收到,購物訂單的錢款也沒有返還,果果發信息詢問時,發現自己已經被拉黑了。直到幾天後,果果父親發現手機裏的錢不翼而飛,才發現孩子被騙。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曹豔荃介紹,所謂“虛擬訂單”實際上就是普通的網購鏈接,詐騙團伙會引導被害人使用家長的支付賬號購買訂單上的商品,由於不少孩子都是使用家長的手機玩遊戲,也熟悉家長的支付密碼等信息,這往往讓騙子更容易得手。

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曹豔荃:針對未成年人年齡小、防範意識比較弱的特點,找到一些理由去誘騙未成年人點擊鏈接,獲取身份信息和驗證碼,關聯家長的支付信息,從而達到騙取財物的目的。

在這一案例中,詐騙團伙讓被害人下單購買的商品,都是手機、平板電腦之類的容易轉賣的電子產品。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朱媛媛透露,被害人付好款後,詐騙團伙還會讓被害人把家長網購賬號綁定的手機號換成他們的手機號,防止家長髮現訂單後退貨,同時方便查看物流信息。

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朱媛媛:他們可以通過物流信息主動聯繫快遞員拿貨,最後再誘導被害人刪除聊天記錄和購物記錄,試圖銷燬證據。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治研究所副所長王潔長期從事反電信網絡詐騙研究,曾對此類騙局展開深度調研。在王潔看來,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未成年人自制力較弱、對金錢沒有清醒且全面認知的生理心理機制,並反覆強調“不能告訴家長”,製造了一種信息隔離環境,讓孩子們迅速陷入恐懼,進而實現遠程控制,詐騙行爲屢屢得手。王潔在調研中還發現了更觸目驚心的案例: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治研究所副所長 王潔:開始是通過平臺、是交友,然後再通過別的小衆平臺或一些私下渠道,要挾、勒索這些未成年人,實施線下其他的一些違法交易。一個未成年人,大概7、8歲,犯罪嫌疑人通過玩網絡遊戲搭訕女童,這些小孩子往往是農村裏的,錢也不多,所以她們想購買更好的遊戲(皮膚)的時候,犯罪嫌疑人就採取贈送遊戲道具的手段誘騙她們。最惡劣的是,他讓未成年人拍攝裸照、在視頻裏下跪,來滿足一種低級的慾望。這一系列的行爲,不僅僅是侵害小朋友的錢,而且對她的人格尊嚴、心理健康造成重大損傷,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得以恢復。

王潔進一步分析,由於年齡限制,以及被害人難以言說或不敢言說,在這類案件中,能真正到案提供有效線索的未成年人寥寥無幾,這也大大增加了警方的辦案難度。王潔認爲,網絡遊戲詐騙案件近年來持續高發,免費送裝備、代練升級、虛假交易等詐騙手段屢見不鮮,網絡遊戲公司也應就此加強監管。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治研究所副所長 王潔:網絡遊戲現在沒有完全實現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分區,這樣未成年人被害的機會就會增加。實際上網絡平臺、網絡遊戲的開發者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可以採取的技術措施,比如登錄遊戲平臺的時候,第一次進入時平臺可能要求刷臉,但僅此而已,在後面的遊戲過程中並沒有要求再次刷臉,未成年人以成年人的身份同樣也能進去,所以缺少這樣一種技術監管措施,很多未成年人就會一直使用成年人模式。

針對此類騙局,警方和檢方提示,家長要避免隨意將手機和電子產品交給孩子使用,如果要給孩子使用,也要設定青少年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限制,明確哪些APP可以使用、哪些不可以;家長還應做好自身銀行賬戶的管理,不要將賬戶綁定在孩子常用的電子設備上。而王潔則表示,對於未成年人反詐工作,“家庭纔是最好的預防單位”。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治研究所副所長 王潔:希望父母多抽出時間陪陪孩子,如果實在是時間比較有限,其他合適的監護人應該要更多去陪伴。這種陪伴不僅僅是“我在你身邊”,而是跟孩子一起去參與一些活動。其次要加強一些典型案例的宣傳,加強對未成年人的陪護,讓他們度過一個安全的暑假,當然我們更希望是度過安全的未成年時期、青少年時期,這需要家長和全社會的關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