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洗手碰到冷水,手指就會鑽心的痛,一直以爲是甲溝炎反覆準備拔甲治療,沒想到竟是指甲下長了個腫瘤!”42歲的劉女士看着直徑不足2毫米的淡紅色瘤體感慨道。這個被稱爲“甲下血管球瘤”的微小病竈,正是折磨她十年的元兇。
當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王松挺主任醫師用3毫米的指甲開窗術取出瘤體時,劉女士忍不住感嘆:“遭罪十年,沒想到這麼快就解決了。”
痛到想“剁手”
沒想到一次按壓揭開真相
劉女士的就醫之路要追溯到十年前,她的右手中指指尖開始出現莫名疼痛。起初只是觸碰硬物時有些刺痛,後來逐漸發展到一用冷水洗手、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輕輕一碰就會突然劇痛。
“最嚴重的時候,半夜痛得我想拿菜刀把手指剁掉,止痛藥喫了一把又一把,根本沒用。”十餘年間,劉女士輾轉多家醫院,從骨科看到外科,始終不見好轉。
直到今年6月,劉女士找到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許素玲教授。“她把手指伸過來時,指甲邊緣有輕微發藍,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異常。”許素玲回憶,當許醫生用鈍頭探針輕壓指甲右下部位時,劉女士突然驚跳:“就是這裏!痛!”
經過觸碰檢查,劉女士的中指指甲上有個直徑約2毫米的壓痛點,正是甲下血管球瘤的典型特徵。“很多患者像她一樣,因爲腫瘤藏在指甲下,肉眼難辨,極易被誤診。”許素玲介紹。
王松挺主任醫師是許素玲教授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在皮膚腫瘤手術方面有着非常豐富的經驗,對指(趾)甲的治療更是一絕。許素玲特意安排了王松挺爲劉女士手術。局部麻醉後,王松挺在劉女士的指甲上開了一個3毫米的小窗,輕輕翻開指甲後,順利取出僅米粒大小的瘤體。“手術全程不到5分鐘,切除腫瘤後我們會把指甲蓋回傷口,這種天然敷料更有利於指甲恢復。”王松挺介紹。劉女士感嘆,術後當天手指就不再劇痛,三天後碰冷水已無明顯痛感。
許素玲教授介紹,甲下血管球瘤是一種起源於血管球結構的良性腫瘤,臨牀數據顯示,約90%的患者爲女性,發病年齡多在20-50歲。“我們科室每年會接診50例左右,僅上週就連續切除了3例。”這類腫瘤好發於手指(尤其是中指、無名指),腳趾發病較少,可能與指尖血管球分佈密集、女性激素水平影響血管舒縮有關。
指甲上開的3-4毫米的小窗
一遇冷就發痛
這幾個典型症狀要注意
甲下血管球瘤的特點是不碰不痛,遇冷熱及按壓刺激後疼痛明顯,手指及足趾下垂時疼痛加重,一旦疼痛會向整個肢體放射,持續時間不等,甲下可見藍紅色或紫色斑點。“很多患者被當成甲溝炎、甲牀損傷治療,甚至因此做了拔甲術。”許素玲教授解釋,甲下血管球瘤體積微小,B超、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能無明顯異常,加上非專科醫生對疾病認知不足,導致平均誤診時間長達5-8年。曾有患者因長期誤診,腫瘤壓迫指骨出現凹陷性缺損,大大增加了治療難度。事實上用探針輕壓指甲,就可找到劇痛點,這是最直接的診斷方法。
傳統治療需要拔除指甲,術後疼痛劇烈且指甲恢復慢。如今採用的“指甲開窗術”只需在腫瘤對應位置開3-4毫米的窗口,完整切除瘤體後將指甲復位,既保留了指甲功能,又減少了術後疼痛。“指甲作爲天然敷料,能保護創面,多數患者術後3-6個月指甲可完全恢復。”許素玲教授強調,雖然血管球瘤是一種良性腫瘤,但極少數病例可能惡變,因此一旦確診應儘早切除,同時也能儘早遠離疼痛困擾。
王松挺醫生正在手術
許素玲教授建議,如果指甲出現持續性疼痛,尤其是觸碰冷水後加劇、存在固定壓痛點,別再盲目當“甲溝炎”治療。可先嚐試用牙籤輕壓指甲尋找痛點,若有明確壓痛點且持續超過2周,應及時到皮膚專科就診。
來源 寧波晚報 記者 任詩妤 通訊員 龐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