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七月,陽光火熱、暑氣正濃,也是各類水果集中上市的季節。
這個時候的水果不僅鮮甜多汁,營養也很豐富,是補水消暑、提振食慾的好選擇。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看看,7月有哪些“當季寶藏水果”,喫對了更健康!
無花果
雖是“糖包子”,但膳食纖維含量高
7月,一些地方的無花果已經成熟並陸續上市。有“樹上的糖包子”之稱的無花果,以其綿軟、一咬流蜜的美味讓人慾罷不能,但這種讓人難以抗拒的美味,也讓不少人擔心自己會不會喫了後血糖爆表。
的確,新鮮無花果含糖量高達16%~20%,比芒果、甜瓜都高,只比香蕉低一點。血糖生成指數(GI)和血糖負荷(GL)也在中等水平,前者爲60,後者約11。
因此,如果你血糖控制得不好,喫無花果,尤其是無花果乾(含糖量近50%)一定要限量,每天喫1~2個嚐嚐鮮足矣。實在想喫,可以將它作爲代餐的一部分,適量減少米飯、麪食等主食的攝入量,以便控制糖分攝入總量。
無花果的營養優勢很突出。首先,膳食纖維含量很高,可達到 3 克/100 克,是香蕉( 1.2 克/100 克)、火龍果( 1.6 克/100 克)的 2 倍左右,喫無花果的同時多飲水,能起到很好的通便效果。
其次,無花果鉀含量豐富,高達 212 毫克/100 克,和補鉀能手香蕉( 256 毫克/100 克)差不多,能發揮一定的補鉀降壓作用。
此外,無花果中硒含量爲 0.67 微克/100 克,在水果中相對較高。硒的抗氧化性很強,再加上有豐富的多酚類化合物,如黃酮、花青素等,讓無花果成爲不錯的抗氧化水果。
葡萄
一口爆汁,優選深色葡萄補充花青素
誰能拒絕一口爆汁、果肉滿滿的葡萄呢?更何況葡萄的品種多到令人眼花繚亂,無論你口味偏甜還是愛酸,喜軟還是愛脆,都有合適的選擇。
葡萄是個“小水球”,含水量普遍在85%以上,部分品種90% 。葡萄熱量雖然不太高( 45~55 千卡/100 克),但含糖量通常在10%左右,像巨峯、玫瑰香等品種含糖量可達12%以上。提醒大家喫葡萄時別因爲它個頭小就一次喫好幾串,避免給血糖帶來太大波動。
葡萄的突出優勢在於其果皮和果籽中富含花青素、白藜蘆醇,這兩者的抗氧化作用都很強大,可惜其所在的位置不方便食用。想獲得這些抗氧化物的朋友,可以選擇深紫、深紅等顏色更深的品種,其果肉中的抗氧化物含量相對更高些。
蜂糖李
低糖低熱量卻甜度爆表
不得不推薦的還有蜂糖李,即使你不愛喫李子,也會被蜂糖李折服。
果皮薄、果色青黃透亮,熟透的蜂糖李果肉有蜜糖般的顏色和滋味,和我們小時候喫的酸李有天壤之別。再加上口感細膩無渣,果核又小,食用體驗感不要太好。
蜂糖李繼承了李子家族水分含量高、熱量低的傳統,含水量超過90% ,熱量大約在38千卡/100克,含糖量在8.2%左右。李子家的血糖生成指數和血糖負荷分別在24~32 、2~4 ,都屬於較低水平,對血糖十分友好。
如果想讓口感更爽,可以冷藏食用,甜度更高。但一天最好別喫太多,四五個比較好( 100~150 克)。這可不是因爲“李子樹下埋死人”的傳說,而是要爲其他水果留點空間。只要我們不咬碎李子核,其果仁中的氰甙化合物就不會釋放,更不會在體內代謝產生氫氰酸,導致中毒。
甜瓜
含水量超 92%,超補水熱量低
我國的甜瓜品種豐富,種植地區也十分廣闊,人們對甜瓜的喜愛也由來已久。宋代詩人范成大就專門寫了《甘瓜》,用“不辭抱蔓歸,聊慰相如渴”的句子描述對甜瓜的不捨。
如今,甜瓜已經成爲了一年四季都喫得到的水果。但還是很推薦7月的甜瓜(尤其是新疆產的玉菇),優點實在太多了。
首先,它含水量超過92% ,咬一口幾乎等於喝水,是夏日解渴補水的極佳選擇。其次,它雖然嚐起來甜蜜,但含糖量真的不高,僅6%左右;熱量也很低,不到30千卡/100 克,這還不算是減重人的天選水果麼?第三,甜瓜的鉀含量普遍較高,部分品種鉀含量可達200~400毫克/100克;第四,甜瓜,尤其是玉菇,果肉香氣濃郁,果肉偏軟而細膩、入口即化,真的很好喫。
黃皮
促消化、抗氧化、補維C
黃皮是個非常典型的南方水果,這兩年因用於茶飲被北方朋友熟知。但其實黃皮的營養也不錯,大家有機會去南方,可以嚐嚐新鮮、成熟度高的黃皮。
黃皮含有大量有機酸,入口是一種微酸、甜、澀、微辣混合的味道,還有點輕微松節油味兒,南方人喜歡黃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酸味能刺激唾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提振食慾。黃皮中的植物化學物也很豐富,比如黃酮和多酚類,以及生物鹼、香豆素等,能起到抗菌、抗氧化作用。
黃皮還是一種高維生素C、高鉀的水果,35毫克/100克的維C含量和橙子相當,鉀含量達到226毫克/100克,對於調節血壓也很有利。
如果實在不習慣新鮮黃皮的味道,可以用黃皮燉湯做菜。黃皮搭配排骨、雞,既能去腥,還能解膩,而且酸澀味被高溫去除後,只留清新可口,現在這種悶熱的氣候下,想喫肉的朋友不妨試試。
七月真是個幸福的季節,美味的水果實在太多。希望大家多多嘗試不同的新鮮水果,不斷更新自己的美味體驗。
來 源丨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