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注意,夏季高發!遼寧疾控最新提醒

連日高溫和降雨

給兒童健康帶來一定的挑戰

遼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監測數據顯示

2025年上半年

遼寧手足口病發病率

較去年同期有大幅上升

遼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感染與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孫英偉提醒:當下正值手足口病高發期,家長們既不能掉以輕心,也無需過度恐慌,關鍵在於早識別、早應對,掌握科學的預防和護理知識,爲孩子築起一道健康防線。

孫英偉介紹,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發的兒童常見傳染性疾病,臨牀特徵主要爲手、足、臀部及口腔出現斑丘疹或皰疹,多數患兒會伴隨發熱症狀。其全年均可發病,因腸道病毒偏好溼熱環境,我省傳統高發期集中於夏秋季節。6月齡至5歲兒童爲高發羣體,其中3歲以下兒童更爲多見,這一現象與兒童免疫系統發育特點相關。6月齡後,孩子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的抗體逐漸減少,而自身免疫力尚未完善,難以有效抵禦病毒侵襲。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臨牀已發現1月齡左右的嬰幼兒患病案例。

“不過,大家不必過於緊張。”孫英偉說,大部分患兒病情症狀較輕,呈自限性,一般預後良好,7-10天病程後可完全康復。少數重症患兒的病情會快速惡化,可引起腦脊髓炎、腦炎、肺水腫等症狀,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和多器官衰竭,嚴重者可導致死亡。若出現持續高熱>39℃、嘔吐、精神差、嗜睡、肢體抖動、呼吸急促、皮膚蒼白多汗等症狀,應立即就醫,警惕重症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病毒廣泛存在於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如鼻涕)、唾液、糞便及皮膚皰疹液中,且排毒週期較長。患者感染後第1周傳染性最強,經呼吸道排毒可持續2至3周,經糞便排毒甚至可達2至3個月,病毒可附着於地面、牆壁、玩具等物體表面。該疾病主要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傳播,亦可通過呼吸道傳播。

孫英偉強調

阻斷傳播途徑是關鍵

可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發病率

減少兒童患病風險

建議做好以下防護措施

1.避免接觸傳染源

避免與患病兒童進行親密接觸(如擁抱、共享玩具、餐具或洗浴用品),以阻斷病毒傳播途徑。

2.規範洗手流程

兒童因頻繁接觸外界物品,手部易沾染腸道病毒,若未及時清潔,可能通過抓握食物或啃咬手指等行爲感染。飯前、便後及外出遊玩回家後需及時洗手,採用七步洗手法充分清潔;日常使用肥皂即可,若明確接觸過患者,因腸道病毒對酒精不敏感,需選擇肥皂或含氯洗手液進行清潔。

3.嚴格食品衛生管理

被糞便污染的蔬菜、水果及未徹底煮熟的肉類可能攜帶病毒,需注意:水果需徹底清洗(條件允許時建議去皮);避免給兒童食用生蔬菜;肉類需完全烹飪至熟透後方可食用。

4.減少兒童接觸污染物品

嬰幼兒常通過舔咬玩具探索環境,但玩具表面的病毒可存活數日,健康兒童接觸後易感染。因此,避免兒童舔咬他人玩具;儘量減少兒童舔咬自身玩具的頻率。

5.做好患病兒童隔離

若兒童已感染手足口病,需嚴格居家隔離:至少隔離至皰疹液完全乾涸(約1周);建議在症狀完全消失後再延長隔離1周(總隔離期約2周),避免傳染其他兒童。

6.成人加強自身清潔

成人感染腸道病毒多爲無症狀攜帶狀態,但仍具傳染性,病毒可存留於呼吸道及手部。因此,外出回家後需先洗臉、洗手,再接觸兒童;更換尿布後需及時洗手,再進行其他照護或飲食準備工作。

7.減少人羣密集場所暴露

手足口病高發季節,人羣密集區域病毒濃度較高,建議減少兒童前往商場、遊樂場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頻率,降低感染風險。

8.及時接種疫苗

雖然接種EV-A71疫苗不能預防其他腸道病毒感染,但可有效預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關疾病,減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發生。爲儘早發揮保護作用,鼓勵兒童在12月齡前完成全程接種。5歲以上兒童不推薦接種。

來源:遼望·遼寧日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