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識別野生毒蘑菇的方法不靠譜
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
不採、不食野生蘑菇
近期氣溫升高,雨水頻繁,這種高溫潮溼的環境特別有利於各種野生菌類的旺盛生長,這個時期往往也是野生有毒蘑菇中毒的高發期,輕者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重者可導致肝腎功能損害,甚至死亡。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不採、不食野生蘑菇是預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關鍵。
毒蘑菇中毒有哪些類型?
目前,我國已報道的毒蘑菇種類達400多種,不同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一種毒蘑菇也可能含有多種毒素,對人體造成的損害也有所不同。
根據蘑菇中毒臨牀表現主要分爲8種類型,分別是胃腸炎型、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損害型、神經精神型、橫紋肌溶解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和混合型。如果食用了多種毒蘑菇,中毒症狀可能更爲複雜,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肝損害型蘑菇中毒是我國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類型。患者多在進食後數小時至30小時發病,也有少數在半小時內發病。早期可出現明顯的胃腸道症狀,多數患者在胃腸道症狀好轉後有1~2天的“假愈期”,不再有任何中毒症狀,患者自覺康復,之後便出現明顯肝功能損傷,少數患者可伴有心臟和腎臟損害。病情嚴重者可因暴發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環衰竭死亡。導致此類中毒的蘑菇包括鵝膏屬的一些劇毒種類,環柄菇屬和盔孢傘屬的一些種類。
如何識別野生毒蘑菇?
作爲非專業人員的廣大市民,如果僅憑經驗,如形態、氣味、顏色、生長位置、有無蟲食、是否流汁等特徵來辨識,是很難準確識別毒蘑菇的。
有人認爲色彩鮮豔的蘑菇有毒,色彩不鮮豔的蘑菇無毒,實際上部分色彩不鮮豔、長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是劇毒種類,如鵝膏類;有人認爲與銀器、大蒜、生薑等同煮會變黑的蘑菇有毒,實際上毒蘑菇和銀器、大蒜、生薑等接觸不會產生反應;
有人認爲掰開蘑菇後有“乳汁”或會變色的有毒,實際上松乳菇、紅汁乳菇掰開後會流出“乳汁”,卻是美味的食用菌。
部分可食用的牛肝菌斷面會變成藍色,也是可食的;還有人認爲生蛆或生蟲的蘑菇無毒,實際上很多劇毒蘑菇成熟後也會生蛆或生蟲。
由於野生蘑菇種類繁雜,目前主要通過菌類專家根據毒蘑菇形態學特徵進行分類鑑定。但部分有毒蘑菇與食用蘑菇極其相似,菌類專家也很難單憑肉眼辨認,需要科學實驗來判定。也就是說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快速有效地識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
野生蘑菇中毒後如何自救?
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儘快催吐。可用手指扣咽部或用器具壓迫舌根部引起嘔吐。可反覆多次,儘量把胃內食物嘔吐出來,以減少毒素吸收。
中毒後立刻到正規醫院救治,如果有剩餘蘑菇樣品或食用的蘑菇的圖片,請一併攜帶,可以幫助鑑定毒蘑菇種類及判斷中毒類型,實施針對性救治措施。
市疾控中心提醒,切勿從農貿市場、路邊攤販購買來源不明、辨識不清種類的野生蘑菇;自制野生蘑菇凍品、幹品同樣具有高風險。
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 黃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