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正在持續影響我國
高溫炙烤下
不少網友認爲氣溫遠不止38℃、39℃
因爲在戶外感覺都快被“烤化了”
近日,有網友發佈一段視頻,用手持溫度計在安徽省蚌埠市街頭測量到的溫度超過50℃,而此時,天氣預報卻顯示蚌埠當日最高溫度爲39℃。
△網友視頻截圖
兩個溫度的差距如此之大,不少網友發出疑問,天氣預報的氣溫究竟是怎麼測出來的?爲什麼會跟體感溫度差這麼多?
空氣溫度是怎麼來的
其實,要想弄清楚“溫差”的問題,我們得先明白:天氣預報中的溫度是怎麼來的↓
你以爲的溫度測量:
實際上氣象部門的溫度測量:
空氣溫度指氣象觀測站內百葉箱(通常離地面1.5米高,避免陽光直射)測量的靜止陰涼空氣的溫度,僅反映空氣的熱力學狀態,未考慮其他人體感知因素。
專家介紹,在氣象預報中,各地氣象臺會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站點來預報該地氣溫。以北京爲例,通常以南郊觀象臺百葉箱的氣溫爲預報基礎。即便是同一個城市,各個區域之間的溫度也不盡相同,海淀、朝陽、順義等不同區域在同一時間氣溫也有差別。
空氣溫度≠體感溫度
有些人覺得熱或者冷,這指的是個人的體感溫度,它是人體通過皮膚與外界熱交換後的綜合感受。
體感溫度通常會受到溼度、風速、太陽或地面輻射、個體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甚至個人情緒也會影響自己對氣溫的“判斷”。
因此,如果氣溫在30℃以上,相對溼度較大的情況下,人體就會感到悶熱、不適,甚至引發中暑。
高溫天氣防暑指南
面對持續的高溫天氣
做好防暑很重要
避免在高溫高溼環境下長時間停留;
儘量避免日光直曬,注意做好防護,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等;
注意補充水分,可飲用白開水、糖鹽水,或含鉀、鈉、氯等離子的電解質飲料;
保持飲食清淡,儘量避免攝入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證充足睡眠,以維持充沛體力。
防暑不僅要“避熱”
更要科學管理“冷熱切換”
避免驟熱驟冷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