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再婚37年老夫妻經濟獨立,老太去世“最後一程”引發雙方子女衝突!上海警方介入

近日,上海崇明豎新鎮一對再婚37年的老夫妻,因一方突然離世引發家庭矛盾:遺體滯留醫院,雙方子女因醫療費分擔、遺產分配等問題陷入糾紛。

三十七年相伴:經濟獨立卻埋下隱患

79歲的張老先生與86歲的馮老太於1988年重組家庭。再婚前,雙方各有子女,再婚後未共同生育,原子女均跟隨前任生活。37年來,兩人秉持經濟互爲獨立的原則,在柴米油鹽中相濡以沫,日子雖平淡卻也安穩。然而,隨着年事已高,醫療開支增加、行動不便等問題逐漸暴露。

今年以來,年紀更大的馮老太身體頻繁出狀況,雙方子女因贍養責任和財產分配產生分歧。“他們年輕時各管各的,現在卻要我們共同承擔?”張老先生的子女認爲馮老太的贍養應歸其親生子女負責;馮老太的子女則強調母親與張老先生共同生活多年,張家理應分擔責任。

時間在推諉中過去。6月24日,馮老太因病在堡鎮醫院去世。79歲的張老先生因身體虛弱且悲痛過度,明確表示“無力操辦後事”,張家子女則不聞不問,馮老太的遺體因此滯留醫院太平間,無人處置。當晚,馮老太的孃家人及子女十餘人情緒激動地趕到張家,要求張老先生出面主持喪事並解決財產問題。雙方言語衝突升級至推搡,現場一時混亂,豎新派出所民警劉欣華接警後迅速趕到處置。

“三所聯動”介入:情理法交融破僵局

爲防止事態惡化,民警會同在場的司法所及村委工作人員,將雙方主要當事人勸至派出所“三所聯動”調解室。調解初期,馮家堅持“先辦喪事後談財產”,張家則以“經濟獨立多年”爲由拒絕承擔全部費用,調解陷入僵局。

“兩位老人相伴37年,這份情誼不能用金錢衡量。”司法所工作人員一句話讓雙方先坐了下來。民警袁超從情感切入,回憶走訪時瞭解的細節:“馮老太常唸叨張老先生年輕時下地幹活是把好手,張老先生也說老伴總給他留熱菜熱飯。現在馮老太走了,讓她體面下葬,是對逝者最大的尊重。”這番話讓雙方情緒稍緩。

民警劉欣華則從法律角度釋明,《民法典》規定,再婚配偶互爲第一順序繼承人,張老先生對馮老太遺產享有繼承權;同時,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再婚而消除。針對爭議焦點,“三所聯動”工作人員建議雙方“先解決遺體火化、墓地選購等急事,再協商財產分割”。

從傍晚至次日凌晨2點,工作人員輪流勸導,中間還爲雙方購買了夜宵。經過7小時拉鋸戰,雙方最終達成協議:馮老太子女負責辦理後事,張老先生一次性補貼4萬元;馮老太子女則放棄對母親遺產的主張,雙方此後無涉。

協議簽訂後,馮老太的後事得以妥善處理。6月30日,馮老太女兒專程向派出所贈送錦旗,感謝民警“用法律守護公正,用溫情彌合裂痕”。

再婚家庭涉老糾紛,常常涵蓋贍養責任、遺產繼承、遺體處置等多重矛盾。崇明區豎新鎮通過三所聯動,以情理法交融促成和解,既保障了逝者尊嚴,又爲後續財產處理預留空間。此類糾紛的化解,需要基層調解組織既講法律剛性,更重人情溫度,方能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社會效果。

新民晚報·新民法譚

記者:解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