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使用的這些設備可能正在泄密

萬物互聯時代,手機、智能穿戴設備以及各種辦公自動化設備使溝通協作高效流暢、信息傳遞瞬息千里。然而,它們在帶來高效便捷的同時,也暗藏巨大的安全保密隱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個人隱私乃至國家祕密面臨被泄露和竊取的風險。

智能手機變“泄密黑洞”

普通手機不具備保密性,攻擊者可以通過在手機中植入間諜軟件採集用戶短信、通話記錄、位置信息等敏感數據,甚至可以利用手機固件和系統漏洞直接遠程接管用戶手機。

案例:2022年5月,某外國政府宣佈,其政府首腦和高官的手機遭受“飛馬”間諜軟件攻擊。這款軟件只需向目標手機發送一條空白短信,便能利用系統漏洞輕鬆入侵操作系統,獲取手機中的所有隱私信息,還能悄悄開啓手機攝像頭和麥克風,進行實時竊視竊聽。

智能穿戴設備變“竊密探頭”

智能穿戴設備一般具有拍照、攝錄、定位、無線聯網等功能,在使用過程中可能與社交軟件、支付軟件等應用程序關聯,相關數據會自動上傳到雲端服務器,易遭到攻擊者竊取。

案例:2025年1月,據法國《世界報》報道,一些法國水兵在佈雷斯特長島海軍基地使用“斯特拉瓦”健身App記錄自己的運動情況。這款健身App即使不與手機連接,也能記錄運動軌跡。在默認設置下,用戶的運動數據可以被任何人看到。“有心人”則可根據這些水兵的跑步記錄估算出核潛艇每次進出港的時間。

辦公自動化設備變“泄密終端”

竊密者常利用辦公設備在操作系統、數據傳輸、配件、防護性能等方面的不足或漏洞,截獲、還原敏感工作信息,甚至以目標設備爲跳板,對其接入的工作網絡進行進一步滲透和攻擊。

案例:我有關部門在對駐外使(領)館進行例行安全檢查中,發現某駐外大使館在當地購買的碎紙機入紙口處,被鑲嵌了微型針孔竊照探頭,通過該碎紙機銷燬的文件會被記錄,且其所記錄的信息可以向外發送,原本用於保密用途的設備反而成爲泄密源。

防範對策

智能手機:不得在手機通話中談論國家祕密,不得使用手機傳遞、處理國家祕密、工作祕密或內部敏感信息。不得將手機帶入保密要害部位、涉密會議和活動場所,不得在保密要害部門使用手機,不得在涉密公務活動中開啓和使用手機定位功能。

智能穿戴設備:不得將智能手錶、運動手環、智能眼鏡等智能穿戴設備帶入涉密場所。機關、單位應當在涉密場所顯著位置安放警示牌,並設置手機屏蔽櫃等設施設備。

辦公自動化設備:涉密辦公自動化設備使用前應進行安全保密技術檢測,禁用無線外聯功能。維修涉密辦公自動化設備時,應當由本機關、本單位專門技術人員負責。如需外單位人員上門維修,應指定專人全程現場監督。確需送至外部維修的,應當送交保密技術服務機構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進行。淘汰、報廢涉密辦公自動化設備應進行清點、登記,經機關、單位主管領導批准後,送交銷燬工作機構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承銷單位銷燬。禁止轉送、捐贈他人,更不能當作廢品出售或隨意丟棄。(來源:中國普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