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紫色閃電照亮金陵城!專家:閃電通道溫度最高比太陽表面高5倍

16日晚,南京遭遇強對流天氣,夜空中上演了一場“閃電盛宴”。密集的閃電持續高頻閃現,每分鐘可達數十次,漆黑的夜空被一次次照亮,宛如安上了巨型閃光燈。許多市民拍下這震撼的畫面,分享到朋友圈和社交平臺,“這是電母在開露天派對嗎?有幸同場蹦迪了”“是誰在渡劫飛昇?排面太足了”“第一次見到紫色的閃電”……

“昨晚的紫色閃電不常見,這也是今年首次通過肉眼清晰觀測到的案例。”南京市氣象防災減災中心高級工程師蔣海琴解釋,紫色閃電的出現,既是氣體電離產生特定光譜的結果,也與閃電本身的超高溫度密切相關。

她介紹,閃電通道的溫度可達1萬至3萬攝氏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出5倍以上。通常來說,溫度越高,閃電的顏色越偏藍,而當空氣中水汽、塵埃含量較多時,光線經過散射作用,便會讓閃電呈現出紫色或其他絢麗色彩。

此外,紫色閃電的形成還與雲層劇烈運動引發的高能量電離現象有關。當雲層內部的電場強度達到臨界值時,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會發生電離,產生帶正負電的離子與自由電子。這些帶電粒子在運動中與其他分子碰撞,會促使後者激發或電離並釋放特定光譜。由於氮氣與氧氣的電離能級存在差異,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光譜便會呈現出迷人的紫色,讓雲朵也彷彿染上了一層紫暈。

當晚,不少市民發現“只見閃電、不聞雷聲”。對此,蔣海琴解釋,閃電最常見的類型爲雲閃和地閃:雲閃多發生在雷暴雲內部或雲與雲之間,地閃則是雲與地面之間的放電現象。據觀測數據顯示,雲內閃在各類閃電中佔比最高。

雲內閃的放電通道較短、電荷量較少,加之距離地面較遠且被雲層遮擋,其產生的聲音傳播受到顯著阻礙。但光的傳播速度極快,且在空氣中衰減較慢,即便距離遠,閃電的光芒依然清晰可見。

“後來大家又聽到了雷聲,這很可能是雲地閃的出現。” 蔣海琴表示,雲地閃能量更強,產生的雷聲也更容易穿透雲層,傳播到地面被人們捕捉到。“雲內閃對人類直接危害較小,但云地閃則可能對人員、建築物及各類設備造成較大影響和傷害。”她特別強調。

個人防禦方面,她提醒,雷電來臨時,應優先選擇有防雷設施的房屋、結構穩固的永久建築、車輛或低矮處躲避。她特別警示,以下地方是避雷時的 “高危區域”:空曠的田野,如莊稼地、平原、運動場、公路及大樹下方;高聳孤立的建築物周邊,如煙囪、高牆、電線杆、鐵塔等;田野中的低矮窩棚,如避雨棚、看守棚等,這些地方几乎無防雷能力,反而成爲引雷載體,一旦遭遇雷擊,風險極高。

來源 |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惠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