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24小時公園變“尖叫樂園”,居民崩潰:關窗也擋不住魔音穿耳!

上海閔行區馨和雅苑小區居民

向新民晚報夏令熱線反映

小區旁邊有個24小時開放的公園

去年升級之後增添了一些兒童遊樂設施

今年夏夜成了親子游樂場

各種喧鬧聲一直持續到晚上10時多

嚴重影響到小區居民的正常生活

公園升級改造 

變身親子樂園

陸先生住在小區6號樓的3樓,南面陽臺正對着公園,是受噪聲污染最嚴重的樓棟之一。“一到晚上都不敢開窗,就算是關緊窗戶拉上窗簾,各種喧鬧聲、尖叫聲還是會穿透到房間,讓人心煩意亂,根本無法休息。”陸先生無奈表示。

陸先生講,這些變化主要從公園改造之後開始發生,之前小區旁邊的這座公園只是一個24小時開放的社區公園,只有休閒步道等簡單設施,平時居民在裏面散散步、遛遛狗什麼的,客流也不多。在去年大概9月份的時候,公園進行了升級改造,新裝了路燈,種了各種綠植,還新建了很多兒童遊樂設施,包括攀爬架、滑滑梯、沙坑等。“這些遊樂設施一裝,馬上吸引了大量家長帶着孩子前來玩耍,白天也就算了,晚上就變得特別吵。”陸先生訴苦道,尤其到了暑假,每天晚上公園遊人很多,很多小朋友一直喧鬧不停,一般都要玩到九十點鐘才消停。

不僅僅是噪聲無法忍受,居民們還抱怨,公園內安裝的路燈都是太陽能燈,光線非常刺眼,晚上通宵亮燈無法關閉,這也爲超時遊園提供了便利,還造成光污染。還有沙坑裏都是細沙,兒童奔跑玩耍時會造成揚塵。

沙坑吸引了衆多小朋友前來玩耍

夏夜持續喧囂

居民飽受折磨

接到居民反映,記者在夜間來到現場調查。剛到達馨和雅苑小區門口,就已經聽到一陣陣的兒童喧鬧聲。記者循聲走去,公園就在小區隔壁,入口處信息牌介紹公園名爲“智趣園”,面積近6000平方米,場地以“益智”“童趣”爲主題,營造家門口的親子活動場地。

智趣園介紹

走進公園,一片喧囂。儘管記者到達時已接近晚上9時,但夜幕籠罩下的公園依然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人羣最集中的地方是兒童遊樂區,四周豎立的路燈光線非常明亮,將遊樂區照得燈火通明。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沙坑中打鬧追逐,在攀爬架、滑梯上爬上爬下。孩子們嬉笑玩耍中,時不時傳出興奮的尖叫聲。此片遊樂場也是距離小區6號樓最近的區域,直線距離不到百米。記者使用分貝儀測量發現,最高分貝值達到87分貝,平均分貝值近70分貝,環境爲“吵鬧”。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小區旁邊所在區域應劃爲2類聲環境功能區,即“居住與商業混雜,需要維護住宅安靜的區域”,根據標準要求,2類聲環境功能區的噪聲限值爲“晝間60,夜間50”。

噪聲測量顯示最高87分貝

居民們還反映,因爲每天晚上在園內遊玩的大人小孩人數衆多,還產生了許多連鎖反應:不少商販也來到公園擺攤,售賣食品和玩具,垃圾隨地亂扔、電瓶車亂停放,對公園環境造成影響,也有不少安全隱患。在現場,記者也看到了這樣的情況確實存在,電瓶車在公園步道上隨意穿行,與追逐嬉鬧的兒童擦身而過,現場也無人制止,讓人捏了一把汗。還有攤販散去之後,地面殘留一地的零食包裝袋和餐巾紙,無人清理。

多重矛盾凸顯

管理如何平衡

對於公園產生的各種擾民問題,小區居民也向相關部門進行了反映,要求進行整改,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實際上,公園也制定了遊園公約,但收效甚微。記者看到,在公園入口處張貼的“浦江鎮公園綠地24小時開放管理公約(試行)”中,明確規定夜間休憩時段(21:00—翌日7:00),推薦以散步、納涼等相對安靜的休閒活動爲主,不得開展有聲娛樂活動,干擾他人正常生活。還規定,除老年人、殘疾人、嬰兒專用車和特種車輛外,各種車輛未經允許不得駛入園內。很顯然,這些規定並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

遊園公約

一方面是小區居民對安靜休息環境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親子家庭夜間遊玩的需求,如何達到兩者的平衡,考驗的是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小區居民呼籲,希望相關部門採取有效的防塵降噪措施,降低夜間燈光亮度,限制夜間遊玩時間,降低對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影響。

對於居民訴求,屬地浦江鎮相關部門回應稱,目前已經在滑梯設施外面安裝隔音板減小噪聲,將沙坑的細沙換成粗沙減少揚塵。同時,調暗燈光的燈光罩正在製作中,預計一週內完成,後續相關職能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管理。

記者:李曉明 

志願者:銀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