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廣東茂名信宜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粵西醫院監控記錄了這樣一幕——醫護團隊小跑着奔向手術室,轉運車牀上除了患病兒童,還有一名醫生呈跪姿維持治療。
“患兒肛門大出血,這是緊急止血的臨時操作。”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派駐粵西醫院專家、小兒外科鄧高燕主任醫師回憶道。之後,在多學科協作救治下,孩子化險爲夷,順利出院。
值得注意的是,男童肛門大出血、瀕臨休克竟是因爲一個小動作。
掉息肉竟致大出血
醫生跪牀緊急止血
“醫生!快救救孩子!”7月15日晚,伴隨着急切的呼救聲,一對年輕父母抱着低聲哭泣的4歲男孩衝進了急診大廳。家長胸前的衣服滿是血漬,孩子的屁股和褲腿已被鮮血浸透,觸目驚心。
醫院啓動綠色通道,急診科接診後爲男孩進行止血處理,小兒外科鄧高燕主任醫師團隊接到消息後迅速到位,觀察監護患兒情況,並聯絡麻醉科手術室、內鏡科做好救治準備。
期間,鮮血從男孩股間持續冒出,不見改善。漸漸地,男孩面色蒼白、四肢溼冷,監測儀刺耳的警報聲在病房迴響,而生命的活力正一點點消逝。鄧高燕當機立斷,衝向病牀,予直腸壓迫止血及腹部壓迫,轉運時則在病牀上呈跪姿保持止血動作,絲毫不放鬆,隨車牀一路奔向手術室。
手術室外的家長又焦急又悔恨,“都是我的錯……”原來,小男孩之前就有反覆大便帶血,這次排大便時發現肛門有“小肉球”樣腫物脫出,家長情急之下掐斷腫物,不料致肛門出血不止,於是緊急送到醫院。
出手術室轉ICU
多學科協作化險爲夷
手術室內已經準備就緒。粵西醫院麻醉科吳春林主任醫師團隊爲男孩施行氣管插管下的全身麻醉,緊密看護。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派駐粵西醫院專家、內鏡科林緒濤主治醫師爲男孩進行結腸鏡檢查,擬做鏡下止血。
在內鏡顯示屏上可以看到,距離男孩肛門15釐米處的結腸有一個息肉,其表面存在離斷痕跡,經過鄧高燕跪在病牀上二十多分鐘的壓迫,已停止活動性出血。醫護團隊在鏡下爲男孩切除了直徑約1釐米的息肉,並對全結腸進行檢查,未發現其他病變。
經過手術室裏一番緊張的救治,男孩的面色逐漸恢復紅潤,監護儀顯示其血壓趨於穩定,衆人這才長舒了一口氣。然而,男孩不僅肛門出血,還伴有嘔吐症狀,經檢查發現還伴有吸入性肺炎。手術後,他被送往重症監護室(ICU)進行監護和進一步治療。從ICU到兒科,專家團隊爲男孩開展了霧化、抗感染、監護、排痰等一系列治療措施。男孩的病情迅速好轉,4天后便康復出院。
家長特意爲醫護人員贈送錦旗
自行處理可能危及生命!
及時就醫是上策
鄧高燕表示,兒童下消化道出血有三大常見原因:幼年性息肉、梅克爾憩室(可引發致命性腸穿孔)以及過敏性紫癜(腸型)。其中,幼年性息肉佔比超過70%,其發生可能與遺傳因素、慢性腸道刺激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幼年性息肉以伴有排便後無痛性鮮血滴落爲常見臨牀症狀,排便時脫出肛門外呈“櫻桃紅色肉球”,長期慢性失血可致小兒貧血。
需要強調的是,息肉蒂部富含未成熟血管,遭受機械刺激時,易引發難以自行止住的動脈性出血。若強行揪出或不當處理,耽誤最佳治療時機,可能導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當發現兒童便血且有“腫物”脫出時,請遵循“三不”原則:不自行處理脫出組織、不迷信偏方、不拖延就醫時間,建議立即前往醫院進行處理。除此以外,如果出現持續便血等症狀,即使未見肛門“腫物”脫出,請務必予以重視,及時就醫,必要時行腸鏡檢查明確出血點,由醫生根據實際情況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在這場與生命的接力賽中,中山六院粵西醫院急診科、兒科及小兒外科、內鏡科、麻醉手術科,還有檢驗科、輸血科、影像科等多學科科室緊密協作。醫生跪在病牀上爲孩子壓迫止血,眼中只有孩子岌岌可危的生命;其他醫護人員也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完成各項操作,以仁心仁術生動詮釋了“生命至上”的理念。每一個科室的參與、每一位醫護人員的付出,都是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共同構築起守護生命的堅固防線。
來源 |羊城晚報、羊城派、金羊網
文字 | 劉穎穎
通訊員 陸水清 王煒昌張婷婷 陳子瀅 簡文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