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野外,如何應對山洪、落石、雷擊、失溫? 戶外親歷者講給你聽

登山、徒步、溯溪等戶外運動是人們夏季出遊的熱門選擇。7月14日,因上游強降雨導致河水暴漲,福建省連城縣林坊鎮五寨水庫附近6名遊玩羣衆被困於河對岸,經消防救援隊緊急救援後成功脫險。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發布的7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顯示,7月,我國進入主汛期,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複雜嚴峻,洪澇、風雹、地質災害風險高。夏季戶外活動中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哪些?遇到自然災害時應如何避險與自救呢?記者採訪了多位曾遭遇危險的遊客、戶外運動愛好者與救援專業人士。

去年8月,戶外運動愛好者朱萬典和隊友前往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溯溪。出發時天氣晴朗,但路程過半,突然開始下雨。起初他們並未在意,覺得下雨很涼快,然而雨勢漸漸增強,溪水越來越深,他們發覺這場雨不簡單,有可能發生山洪,於是連忙向高處撤離。“我們開始撤離時水勢已經非常大了,等爬到安全位置回頭一看,山洪傾瀉而下,那一刻真是一陣後怕,能安全撤離是萬幸。”朱萬典說。

今年5月底,雲南已進入雨季,戶外運動愛好者王心書前往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雨崩村徒步。一行人沒有因降雨而放棄進山,在行程的第三天,原定的出村路線被山洪阻斷,王心書和隊友被迫改道。走在泥濘的山路上,遇到了許多因滑坡滾落的巨石、土塊和樹幹。“我們很幸運沒有正面遇上滑坡。”王心書說,“這是出村唯一的路,內心的恐懼讓我們一路狂奔,不敢停歇。”在他們安全出村後,雨崩村與外界連通的道路被堵住了。

綠野救援隊是中國最早開展戶外公益救援活動的民間組織之一,隊長呂忠洪表示,“遇到暴雨天氣,應儘量避免進行戶外運動。持續的降水容易引發山洪。”山洪是由於暴雨、冰雪融化等原因,在山區沿河流、溪溝形成的暴漲洪水,時常伴隨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發生的徵兆是河流上游發出類似火車行進的轟隆隆聲或者悶雷聲,河流水流量增大。”呂忠洪說。

除了聽覺,野外環境中,大家還可以通過視覺和嗅覺捕捉山洪的預警信號。“我們可以觀察水體是否變渾濁並夾雜泡沫、泥沙、石塊等雜物,注意動物有沒有亂竄的異常行爲,巖壁有沒有滲水,周圍的樹木是否呈馬刀狀的彎曲,坡體是否發生移動,河道是否發出泥腥的味道。”廣東省肇慶市紅十字救援救護服務中心主任伍靖說。

伍靖表示,當山洪發生的風險增加時,應提前向高處轉移。遇到山洪突然來襲時,要選擇往河溝兩側高地橫向撤離,不要順着溝道方向奔跑,來不及跑到安全地帶時,可以把自己固定在樹幹等穩固的物體上,避免被洪水沖走。

此外,地質結構不穩定的區域還有落石的風險。戶外運動愛好者楊金鶴在攀登廣西崇左劍龍山時,選擇了20分鐘快速登頂路線。進山僅10分鐘,他就聽見前面有人大喊“有落石”,隨即大量石塊滾落下來。他迅速躲避,但大腿還是被落石擊中,血流不止,最終在救援人員的協助下撤離。“劍龍山是喀斯特地貌,山上基本沒有樹,落石滾下時沒有遮擋物。我走的路線是山谷小路,直面落石衝擊。如果選擇常規環線沿着山脊走,被落石擊中的風險就沒有這麼大。”楊金鶴說。

“落石發生前,通常可以聽到樹枝折斷或者岩石龜裂的聲音。山上還會有零散小石塊滑落,塵土的氣味會變得很重。”伍靖說,“落石來臨時,我們可以緊貼內凹的巖壁,或者向垂直於滾石落下的方向逃離,同時用揹包、頭盔等物品來保護頭部。”

除了山洪和落石,雷電也是夏季常見的自然災害。從業10年的戶外探險領隊王宗林和隊員在河南焦作五臺山露營時曾遭遇雷暴。“當時雷雨交加,我和隊員都膽戰心驚,隨即決定撤離。”王宗林說。正當他舉着燈收拾裝備時,“啪”的一聲巨響,強光閃過,燈具意外引雷,他的手臂一陣發麻。“我當時非常害怕,手不能動了,但所幸沒有被強電流直接擊中。”王宗林說。

“參加戶外活動,在出發前要看天氣預報,如果有雷雨天氣,應取消活動。在戶外活動過程中,看到閃電或聽到雷聲應提前終止活動。”伍靖說,雷暴忽然來臨時,儘量選擇安全區內地勢較低的地方躲避,要遠離大樹、山頂、水面,摘掉身上的金屬物品放在遠處,避免使用手機、對講機等電子產品。同時可以蹲在登山包上,讓自己與大地絕緣,雙腳併攏、低頭、捂耳朵、踮腳尖。

如遇到同行隊友遭遇雷擊,伍靖建議先保護好自己,確認雷暴已過且被救者身上無電,再施救,同時撥打120急救電話,說清地點、雷擊情況和隊友傷情。

在雷雨天氣頻發的夏季,呂忠洪強調,參與戶外活動也需警惕失溫風險。失溫的本質是人體熱量流失超過熱量補給,人體核心區溫度下降,可能會出現寒戰、意識模糊、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狀,嚴重時可能致命。“很多人誤以爲失溫只發生在寒冷環境中,其實它與季節無關。”呂忠洪說,“夏季劇烈運動時,大量出汗會帶走人體熱量,如果沒有及時更換溼透的衣服,或遭遇大雨大風天氣,水和風會將人體溫度帶走,導致熱量迅速流失,增加失溫發生的風險。”

“爲避免失溫,即使在夏季,我們也要準備排汗內衣、保暖衣物、透氣防雨的衝鋒衣、雨衣等,衣服溼了要及時換,感覺到冷要及時增加衣物。”呂忠洪說。

呂忠洪建議,參加戶外活動前要從安全意識、裝備和技能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安全意識上,出行前一定要了解目的地的天氣狀況和災害預警信息,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應取消行程。同時,提前做好出行攻略,建議新手選擇成熟的路線,避免走野路。裝備上,要根據環境和天氣攜帶對應的衣物和物資。夏季出汗多,人體電解質流失快,建議攜帶鹽丸、能量膠、多種維生素電解質飲料等補給,途中及時補充電解質;技能上,應提前瞭解各類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的應對方法,做到遇險不慌、自救有方。

來源:中國青年報(實習生 何錦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譚思靜),原題《夏季在野外遭遇自然災害,如何全身而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