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每婚配一次,便會在項鍊上加一顆獸牙。牙越多,代表寵幸過的雌性越多……”這是一條在短視頻平臺熱播的動畫短劇開場白。該劇以“一女五獸夫”爲噱頭,單條播放量已突破三千萬。
暑期孩子觸屏時間激增,不少家長反映,一些動畫短劇低俗化、暴力化傾向明顯。記者調查發現,自去年以來,動畫短劇異軍突起,其中不少“霸總”“重生”等“爽感”劇本,甚至還暗含色情、暗黑等內容,此類短劇採用動畫包裝,極易進入未成年人視野,帶來不良影響,亟須加強監管力度。
粗製濫造
多改編自微短劇或網絡小說
“一開始以爲在看動畫片,結果聽到‘圓房’‘寵幸’之類的詞。”廣西南寧一名5歲孩子的家長王女士向記者反映,暑期孩子在家“刷視頻”時間增加,發現孩子刷到了一些看似是動畫片,但內容非常“成人化”的視頻。“發現的時候孩子已經看了很久,之後還時不時重複裏面的臺詞,還說想再看。”她說。
記者發現,近年來,在短視頻平臺出現了大量動畫視頻,其中一些動畫內容具有明確主題,主線、情節連續完整。“這類動畫短劇大多改編自爆款微短劇劇本或網絡小說,創作者只需購買素材包,藉助AI工具就能快速製作。有的素材包幾十元就能買到,還可以反覆利用。但由於製作粗糙,只能在‘內容’上‘下功夫’,多是一些博眼球的誇張劇情。”某頭部微短劇企業負責人表示,這種輕資產、易操作的製作模式,爲更多創作者提供了入局機會,一些公司爲了不錯過動畫短劇的潛在市場,也在嘗試將真人短劇動畫化。
記者在多個視頻平臺搜索發現,一些動畫短劇暗含“擦邊”等內容,語言低俗。諸如《妻主蘇瑤》“一妻多夫”的設定正是動畫短劇題材選取的代表,記者觀察發現,動畫短劇題材多追求新鮮刺激,“重生復仇”“人獸戀愛”等設定屢見不鮮,不少故事推進中常刻意製造衝突。《我每天征服一個美女》是抖音播放量較高的動漫短劇,其中包含大量突出成人身體特徵的“擦邊”畫面以及色情隱喻,同時,“小雜種”“踏馬”等低俗詞彙也頻繁出現在劇情對白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動畫短劇暗含校園霸凌、暗黑、恐怖等傾向。如有的故事反覆渲染村民將一名18歲少女丟入萬蛇坑產卵的情節,畫風詭異恐怖;有的表面是妹妹被校園霸凌後復仇的故事,但其解決方式卻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帶領病友“以暴制暴”。
算法圍獵
以“類兒童內容”進入推薦池
多項數據顯示,青少年羣體是微短劇的重要用戶。近年來,爲維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各平臺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微短劇進行下架。多位受訪專家提示,動畫短劇披着動畫外衣,極易被未成年人“捕捉”。
“動畫片往往被視爲兒童友好型產品,但動畫短劇背後卻是成人導向的敘事。”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說,“霸總復仇”“豪門恩怨”的情節通過動畫形式包裝,巧妙規避了內容審查,“雖然這些動畫未明確標註面向兒童,但包裝手法降低了識別門檻,一旦進入兒童視野,相關價值風險便會下沉。”
記者觀察到,儘管多數平臺設置了“青少年模式”,但一些家長反映,因爲界面內容太單調,對少年兒童的吸引力有限。令人擔憂的是,即便啓用該模式,部分動畫短劇仍藉助“類兒童內容”標籤進入算法推薦池。
廣西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周英指出,一些短劇團隊本來就以“沉迷機制”爲導向設計內容,節奏快、反轉多,依賴懸念與連載製造持續刺激,“這種快感結構容易誘發心理依賴,孩子若接觸此類內容,往往停不下來,極易陷入被動接受、缺乏思辨的沉浸狀態。”
更讓人擔憂的是,價值觀錯位的悄然滲透。“一些動畫短劇看上去畫風清新,實則三觀扭曲。”姚華等受訪專家表示,當前部分動畫短劇在敘事結構和語言表達上不斷向成人邏輯靠攏,兒童過早接觸諸如“權力”“財富”的話題,不利於健康世界觀的塑造。多位受訪人士指出,這類動畫短劇核心驅動是市場博弈,在缺乏有效內容把關與價值導向的情況下,這些披着童趣外衣的“變種邪典”極易侵蝕兒童的情感生態與認知方式。
別讓“有毒”的動畫短劇污染孩子心靈
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微短劇市場也正處於精品化和價值引領的轉型期,若縱容這種極易侵蝕兒童的情感生態與認知方式的“變種邪典”發展下去,危害恐不可估量。
要剎住這股歪風,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發現、預警、監督、舉報和治理機制,讓“有毒”的動畫短劇“人人喊打”、無處遁形。同時,應不斷更新和完善監管細則,提高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從源頭遏制此類亂象滋生。
具體說來,一方面,監管層面須構建更精準的分級分類體系,並建立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鑑於動畫短劇多由小作坊製作且常處備案“模糊地帶”,相關部門應出臺專門監管細則,對涉及兒童的內容實施嚴格分級管理,加大對低質內容與惡劣商業行爲的打擊力度。
另一方面,作爲傳播主渠道,平臺須摒棄“流量至上”的短視思維。目前看,僅靠“青少年模式”遠遠不夠,還應強化技術篩查與人工審覈雙軌並行。強制內容年齡標註、顯著警示提醒、暢通舉報渠道並完善響應機制,皆是題中應有之義。平臺若爲了“流量”而對道德法律置若罔聞,就要付出代價。
作爲第一道“防火牆”,家長更應主動提升媒介素養和數字監護能力,應成爲孩子最強有力的保護屏障。讓孩子遠離“有毒”的動畫短劇,家長責無旁貸,其作用也無可替代。同時,家校應協同發力,爲孩子構築“防護網”,學校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屏蔽“文化毒霧”,守護未成年人精神健康,是數字時代的必答題。唯有監管利劍高懸、平臺恪守底線、家校同心守護,方能還孩子一個健康清朗的成長空間。
來源丨央視網綜合經濟參考報、光明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