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根據相關數據,近幾年我國“輕醫美”用戶規模不斷增長,預計2025年將達到3105萬人。用戶規模的持續增長,帶動整個“輕醫美”市場快速擴張,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
“輕醫美”通常指非手術類醫療美容,如部分注射、光電、生物技術等,其具有操作手段靈活、創傷小、恢復期短、風險低等特點,但仍屬於醫療行爲。一些商家爲降低消費者心理門檻,讓消費者產生“做輕醫美”和“做美容護理”區別不大的錯覺,激發消費動力,在宣傳推廣中強調“輕”“快餐化”“生活化”,將“輕醫美”醫療屬性和潛在風險淡化。不僅如此,醫美行爲監管明確、門檻高,鼓吹“輕”化可能爲無證擅自開展醫美等違法現象大開綠燈。
如何纔能有效規範“輕醫美”市場?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3天線下特訓+50節線上拓展課”“快速上手各類皮膚注射項目,零基礎掌握核心技術”“結業即可獨立接診,月入五六萬元不在話下”……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搜索引擎或社交平臺上搜索“醫美學習”等關鍵詞,就會跳出五花八門的醫療美容類培訓機構,網上有時候還會主動推送這類內容。其中不少此類機構承諾,只需短短几天,毫無醫學學習經歷的“小白”也能掌握“輕醫美”技術,甚至可以成爲獨立爲客戶做醫美項目的“高級輕醫美科技抗衰管理師”或“高級醫美諮詢師”。有機構稱結業之後,會爲學員頒發全網可查的“權威證書”。
3天的“輕醫美”培訓課程包括哪些內容?這麼短的時間真能教會學員醫美技術嗎?
買產品送技術
速成班一條龍
“3天就能學明白了,要是想靠醫美賺錢,千萬別錯過!”
通過某平臺的一則醫美培訓廣告,記者以求學者的身份聯繫到一家醫美培訓機構。該機構工作人員劉敏(化名)介紹:2980元購買原價5980元的產品,購買產品後免費學技術,一年之內都可以免費複訓進修。
據瞭解,產品指的是“除皺抗衰緊緻水光、膠原蛋白水光、三文魚修復水光”等共計30支產品;技術指的是包括“輕醫美技術、線雕技術、手術全科技術、營銷拓客、自體血清中胚層療法”在內的五大“核心技術”。
劉敏的朋友圈日均更新十幾條圖文和視頻內容,大多是學員報名預付定金的截圖、醫美培訓課堂的視頻、顧客醫美前後對比圖,這些內容的真實性有待考究。比如記者注意到,7月31日,劉敏在朋友圈發佈“微美創業班倒計時1天,抓住福利的尾巴”。僅半個月後,她在朋友圈再次發佈相同的內容。
劉敏說,學習內容既有基礎的產品認知、藥物配比,也有時下流行的“貼骨針”“少女線緊緻”等,涵蓋了市面上所有熱門的“輕醫美”項目,“專業知識、審美、面診、營銷,我們是一體化的教學,就是教如何在這個行業中掙到錢”。
而掌握上述提到的全部“輕醫美”技術的時間,劉敏表示,“只需3天”。
對此,她是這樣解釋的——每個月機構都會開設3天的線下課程,“3天內這些學習內容老師都可以講完,但是每個學員掌握知識的情況不一樣。掌握好的話,3天內學完沒問題,如果擔心沒學會,可以參加下個月的培訓”。倘若不方便參加線下培訓,機構還準備了線上直播課,“每隔一天會有醫生在內部微信羣內直播講解”。
“你不用擔心自己沒基礎。”劉敏說,“因爲課程主要針對沒有醫學背景的新人,你只要動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跟着教程都能學會。學成之後,公司還會提供開店選址、裝修、宣傳拓客等‘一條龍’扶持”。
當記者詢問她是否可以提供公司資質證明時,劉敏給記者發來一份名爲“××集團”的PDF文件,“這是我們公司的介紹,我們有自己的工廠,也生產醫美產品,你在網上都能查到”。然而當記者在網上搜索該公司時,搜索結果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25年7月15日,與PDF文件的公司簡介中成立時間不符。
對此,劉敏言辭閃爍,解釋是“營業執照變更的緣故”。記者檢索相關條例發現,公司即使更換營業執照,其成立日期也不會發生變化。
缺乏醫療資質
直接針劑注射
在此次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不少打着“輕醫美”牌子的此類培訓機構,均表示學成之後,學員會獲得一份由機構頒發的培訓證書。
記者翻看了四份所謂的行業證書後注意到,這些證書上印有學員的身份證號碼、課程名稱以及證書編號,其中兩份還有蓋章單位,其中一個爲“××醫美科學管理培訓中心”。記者在公開網站檢索,並未查詢到相關單位信息。
對於從業資格,不少機構的課程顧問對此不以爲意,表示“‘輕醫美’用不到醫師資格證”,問及培訓後的就業,他們稱機會“非常多”。“學完之後可以到美容店工作,也可以自己開工作室,做移動美容上門服務。”
比如記者聯繫的一家“輕醫美”培訓機構開設的“全科高級綜合管理班”培訓費用3980元,學習時長5天,工作人員沈女士表示,“5個全日制課程,理論結合實操,以實操培訓爲主,學完之後可以直接上手給顧客注射產品。”
當記者強調自己既無醫學背景也無執業證書時,沈女士告訴記者完全不用擔心:“針劑注射這一塊是針對零基礎開設的系統性培訓班,技術纔是進入醫美行業的敲門磚,我們就是教你們如何規範操作以及規避風險。”
沈女士是這樣推銷的:“只要不私自加量違規操作,針劑注射這一塊不像手術難度大風險高。現在醫美很成熟了,出現問題都是使用劣質產品導致,上完培訓課後老師會推薦正規渠道拿貨。”
再比如,當記者就從業資質提出疑問時,劉敏也告訴記者“無證也不影響從業”。
“課上學員之間會相互練習,老師也會教你怎麼設計點位、規避風險,保證你學會後可以獨立操作。”爲了打消記者的疑慮,劉敏稱,“你如果擔心的話,可以選擇只用儀器操作,如果你未來在整形醫院做皮膚科的執業醫生,那必須有證,但是跟着咱們機構學習用機器操作,用儀器代替針劑注射,合法合規。”
在調查過程中,一些此類機構的工作人員反覆向記者強調無針醫美是大勢所趨,表示“用儀器操作同樣能達到好的效果,只要能賺錢就行”。
“輕醫美”是否真如這些工作人員所說的那樣門檻低、從業者不需要相關資質?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鄧勇向記者介紹,“輕醫美”是介於手術整形和生活美容之間的專業醫療美容項目。因此根據相關規定,從事“輕醫美”操作的人員必須具備醫師資格證和醫師執業證,並在衛生主管部門備案註冊,註冊在工作的醫療機構持證上崗。
多重渠道變現
充當醫療掮客
如果學員對親自上手操作仍有顧慮,還有一些“輕醫美”培訓機構的推銷人員會給“學員”規劃另外兩條“錢途”,保證他們即使學不會技術,也能成爲“專業醫美人士”。
一是成爲美容院的醫美諮詢師或面診師。“現在美容業發展這麼好,各個整形醫院都招諮詢師和麪診師,顧客來了之後你就給他進行面診,告訴他適合什麼樣的項目。”劉敏說。
二是向美容院輸送客源賺取分成。在此模式下,學員可以利用速成班學來的營銷手段,將潛在消費者導流至合作的整形機構,學員無需承擔直接上手操作可能帶來的風險,培訓機構和合作醫院獲得了穩定的客源,形成了一條灰色利益鏈。劉敏將此稱爲“醫療掮客”盈利模式:“現在很多美容院都是利用線上資源拓客,我們會教你怎麼發短視頻、朋友圈等,怎麼打造人設,怎麼營銷拓客。”
有了客源之後,按照培訓機構的說法,只要將顧客介紹到該機構合作的整形機構便可獲得相應分成,“你招攬到的顧客可以給整形機構輸送,分成的利潤空間也非常高,五五分、三七分、一九分都有。”劉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做個大的醫美項目,通常都要花四五萬元,按照最少五五分成的比例,也能掙兩萬多元,掙錢的方式有很多,不是說只能靠上手做醫美項目掙錢。積累了穩定的客源之後,月入四五萬元、五六萬元都有”。
四川綿陽的餘女士曾在當地一家醫美營銷公司任職,日常工作內容是運營幾十個社交平臺賬號,通過社交平臺主動聯繫潛在醫美客戶,內部推送給對口醫院,一個電話算一個業績,每月薪資三千,“醫美營銷拓客很多情況下其實就是用網圖去騙客戶的聯繫方式,沒有一個實際案例的圖片”。
“輕醫美”屬醫療美容行爲,
專家建議:通過行業禁入鉅額罰款等提高違法成本
“輕醫美”在很多消費者看來操作簡單、恢復迅速,因此被稱爲“快餐式美容”。事實上,“輕醫美”也是屬於醫療行爲。但部分商家把“輕”的概念進行過度宣傳包裝,往往讓人誤以爲風險極低;還有培訓機構宣稱“輕醫美”既能讓人變美又能輕鬆掙錢,使得不少消費者被“坑”進“輕醫美”賽道。
針對“輕醫美”亂象相關問題及其治理,《法治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鄧勇、北京交通大學數據法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子君。
記者:從事“輕醫美”需要哪些資質?“輕醫美”是否真的能讓人“輕易美”?
陳子君:依照《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的規定,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輕醫美”有助於其進行合理分類,但在屬性上,無論項目多麼“輕”,只要它破皮、侵入人體、使用了醫療器械或藥品,就屬於醫療行爲,絕非監管的法外之地。
在實際操作中,就機構資質而言,操作機構必須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且覈准的診療科目中應包含“醫療美容科”或“美容外科”“美容皮膚科”等,在生活美容院、美甲店、酒店公寓等場所開展任何破皮項目均涉嫌違法。在人員資質上,操作人員必須是註冊醫師(通常是美容主診醫師),且其執業範圍必須相關。護士只能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輔助工作,絕不允許獨立操作。
所謂的“輕醫美技師”“注射師”等頭銜,在法律和醫療規範上不存在,持這些頭銜進行操作的人有可能涉嫌非法行醫。
鄧勇:“輕醫美”的“輕”更多指的是創傷小、恢復期短,而非“輕易出效果”。像光子嫩膚、水光針等項目,對改善膚質、提亮膚色等有一定作用,但通常需要按療程進行才能維持較好效果,且無法替代手術類醫美對人體深層組織或輪廓的改變。“輕醫美”並非“做一次就變美”,需結合個人膚質、術後護理等因素綜合判斷。
記者:既然“輕醫美”入行門檻嚴格,爲何有很多消費者在沒有看到相關機構資質的情況下會相信對方,甚至隨便找一家生活美容館就敢接受“輕醫美”服務?
鄧勇:這種現象是多種原因導致的。
一些消費者認知不足。消費者對“輕醫美”的專業知識瞭解有限,容易被機構的虛假宣傳所迷惑,只關注價格和效果,而忽視了機構資質、產品質量和從業人員專業水平。
部分機構虛假宣傳。一些醫美機構聲稱“輕醫美”不開刀、恢復快、費用低,可以讓你“變美像喝咖啡一樣簡單”,用各種花言巧語誘騙消費者入坑,一些消費者難以抵禦誘惑。
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界限模糊。現實中兩者的界限常被模糊化處理,一些生活美容館用“微針護理”“無創抗衰”等話術規避監管,使消費者難以辨別。
記者:早在2023年,多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就規範和促進醫療美容行業發展提出一系列針對性舉措。爲何“輕醫美”中非法培訓、無證經營、無資質開展相關業務等亂象仍大量存在?
陳子君:一方面與一些地方監管不嚴、執法不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說明將“輕醫美”建構爲一個嚴謹、科學、理性的醫療過程需要醫療機構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實踐中,非法醫美培訓及操作可能帶來高額利潤,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相較於高額利潤,當前的違法成本還不足以形成震懾。同時,監管實踐也面臨一些現實困境。例如醫美監管涉及多個部門,雖然上述《指導意見》強調了跨部門綜合監管,但在實操中,各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信息共享、線索移交、執法聯動等機制是否完全順暢高效,直接影響監管的覆蓋面和打擊力度。不僅如此,“輕醫美”的專業性也對執法機關提出了更高要求。
記者:在您看來,針對“輕醫美”行業的多種亂象,該如何有效治理?
陳子君:首先,針對相關行業的培訓亂象,一方面,要明確責任主體,加強源頭打擊。市場監管、衛健、公安等部門應聯合執法,嚴厲打擊任何面向非醫療人員開展醫美技術操作的培訓。平臺應對培訓廣告進行嚴格審覈,推廣主體無《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即禁止發佈相關培訓信息。另一方面,要積極建立正規的培訓體系。引導相關權威專業組織牽頭,爲合規醫師提供繼續教育和專項技術認證,並將認證信息與監管平臺打通,向社會公開,供消費者查詢。
其次,針對“效果造假、P圖宣傳”亂象,強化廣告合規審查。一是細化虛假宣傳等審查規則,出臺嚴格規定,要求對比圖必須經公證機構公證,並標註全部真實信息(如是否同一時間、光線、角度,是否經過其他治療等),否則一律視爲虛假宣傳。明令禁止使用術前術後對比圖,以及嚴禁使用“娃娃針”“少女針”等暗示性、誤導性營銷話術,保證宣傳內容必須基於藥品器械的官方說明書,確保宣傳內容的科學性和規範性。探索宣傳內容的備案機制,機構所有宣傳物料需提交至監管平臺備案,隨時備查。引入技術手段,鼓勵平臺利用AI技術識別和過濾過於誇張、明顯P圖的醫美廣告和案例。
最後可以建立官方或第三方“醫美案例公示平臺”,要求機構上傳真實、未經修改的案例,接受同行和公衆監督。
應探索合作共治的監管生態。在強化跨部門協同、建立常態化聯動執法機制的同時,通過“行業禁入”“鉅額罰款”等方式提高違法成本。
鄧勇:應推動“輕醫美”行業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制定行業自律公約,引導機構和從業人員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加強行業內部的監督和管理。
同時還要加強對消費者的宣傳教育,提高消費者對“輕醫美”的認識和了解,增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辨別能力。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渠道,及時處理消費者投訴舉報,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麗 見習記者 丁一